1859年初,江南大營圍困天京的長濠筑成。這條長濠,闊十余尺,深亦十尺。
據五月四日,和春奏云:
此時金陵圍攻,自城北之上元門至西路之三汊河、樂心寺、江干寺止,共長一百三四十里,大小營壘一百三十余座,兵勇約四萬有奇。
據勝保說,當時圍困天京的「江南軍七萬,以之取金陵一隅之賊,何難合圍,皖則只軍二萬數千,橫亙七百余里,居處處皆賊之地」。
這里所說的江南清軍,可能包括皖南、浙江等地的大營兵勇。
針對天京被江南大營重重圍困的形勢,李秀成向天王分析了太平天國的軍事態勢。太平天國已開始陷于清軍東西兩面夾擊的被動局面,其中東線的形勢更為危急。
針對清軍東西兩線的攻勢,太平天國領導者就如何力解京圍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據洪仁玕回憶:
「英王意在救安省,待王意取閩、浙,獨忠王從吾(玕王)所議」,東取「蘇、杭、上海,」「一俟下路既得,即取百萬買置火輪二十個,沿長江上取」,「合取湖北。」
天王洪秀全批準了這個先東取蘇、杭,后分兵支從南北二個方向合取湖北的戰略計劃。
「圍魏救趙」以解京圍的戰略,符合當時「京圍難以力攻」的客觀形勢,應當說基本上是正確的。
它分為前后二個互相銜接的作戰步驟;一是攻敵必救,分敵兵力,二是「返旆自救,力破京圍」。
洪仁玕判定江南大營的軍餉是由蘇、杭、福建一帶供應的,同時和春也有「兼辦浙江軍務」的責任。
因此,這個「圍魏救趙」的解圍戰略,是積極的防御,而不是消極的防御。
當然,「圍魏救趙」力解京圍的戰略,盡管有忽視上游勁敵湘軍及防御戰的缺陷,但它基本上是符合敵我軍事態勢實際的一個正確戰略決策。
1860年1月初,英王陳玉成奉命「虛援安省」,以牽制上游湘軍。1月28日,忠王李秀成將浦口的防守任務交給黃子隆、陳贊明之后, 「奉旨南征」,前往蕪湖,會集諸路將領,商討實施奇襲湖杭、分敵兵力的解圍戰略,確定進軍路線。
當李秀成離開天京的第四天,即2月1日,金陵「南北往來水陸要隘」的九洑洲,被和春部清軍攻陷,天京對外交通完全斷絕,形勢十分危急。
九洑洲失陷后,和春又派總兵熊天喜勸誘天京東北七里洲守將謝茂廷獻降。24日,又陷七里洲寶塔橋太平軍營壘,乘勝「克復上下關,攻奪營卡二十余人,撫定降眾五千余人,現已密來長圍,內通堅城,外擊援逆」。
咸豐帝即令和春張國梁「振作精神,力圖大舉」,攻取天京。敵人高興得太早了,卻不知即將覆滅的不是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而是江南大營本身。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