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著名漫畫家朱德庸曾說:
「人生就是一座迷宮,花前半生找入口,花后半生找出口。」
前半生擠進繁華,拼命「加料」;后半生退出舞台,回歸簡約。
人活一世,最好的狀態莫過于「深入簡出」,擁有向內生長的力量,也不缺平凡生動的日常。
一個人退休之后,若是沒有朋友作伴,常常獨來獨往,反而說明了這3個問題。
看淡聚散,得失隨緣
納蘭性德在詩中寫: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走過半生,經歷的事情越多,就越明白: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沒有任何人事都能始終如初。
有些離開,未必不是好事;有些交集,淡了反而更清。
我們能做的,不過看淡聚散,得失隨緣。
一代文豪蘇東坡,一生交游廣闊,摯友如云。
但隨著世事變遷,曾經的知己零落天涯,伴他左右的人越來越少,倒也活出了人生的幾分清凈滋味。
當年,蘇軾與同在翰林院任職的沈括有著十分不錯的交情,兩人同朝共事,品詩論詞,不亦樂乎。
後來,蘇軾到地方上任,沈括留在京城變法改革,深受器重。
而蘇軾在地方目睹民生艱難,對新法嗤之以鼻,四處宣揚新法弊端。
待沈括去地方看望蘇軾時,蘇軾對他還是無話不說,無話不談,更把自己諷刺新法的詩詞,拿給沈括品論。
但沈括已經不是當年的沈括。
政見的不同讓兩人化敵為友,沈括回京后也將蘇軾的詩詞上告朝廷,為後來的「烏台詩案」埋下伏筆。
再到潤州重逢之時,沈括自覺心中有愧,親自接待了蘇軾,并以廷州石墨相贈,意欲示好如初。
而歷經起伏的蘇軾,心性早已不同,他不愿為陳年往事困擾,只求自己灑脫隨意。
于是便禮貌寫了一篇《書沈存中石墨》,字里行間客氣異常,當年的親密已是蕩然無存。
所謂:「飛鳥與魚不同路,從此山水不相逢。」
三觀不合,頻率不一的人,無論早晚,終會消散在人海中。
退休之后的那些離開,是命運在告知你:過往已成序曲,余生還有新章。
任茶涼,隨葉落,把心還給自己,取悅自己,總是比遺憾別離明智得多。
享受獨處,低耗生活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獨處時,才是真正的自己。」
人在年輕時總認為,合群的熱鬧豐富人生,推杯換盞的社交才是生活。
活到了一定年紀才明白:享受獨處,精簡社交,才是愛自己的最好方式。
當你學會獨處,靈魂的生長就有了空間,喧囂的生活就有了自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