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
一位被厄運盯上的苦命才子,也是史上最悲慘的詩人,他自號幽憂子,似乎注定了憂郁悲苦的一生。
半生病魔纏身,卻寫下最美情詩。
18歲奔赴長安,憑借自己淵博的知識一舉闖入名人圈,很快被引薦做了鄧王府的文秘,鄧王李元裕對他也是十分欣賞,曾在眾人面前夸贊他「此吾之相如也。」
將其比作西漢大文學家司馬相如。
后鄧王去世,盧照鄰結識了後來與他齊名的王勃,同樣的顛沛流離讓兩人惺惺相惜,結為至交。后同游玄武山,盧照鄰寫下了《九月幾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30歲那年的元宵佳節,盧照鄰在四川也迎來了自己的愛情,才子佳人,一起寫詩研墨,愛情滋潤,婚姻幸福美滿。于是也有了這首《十五夜觀燈》: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兩年后平靜幸福的日子還是被打破了,好友王勃邀請去長安成就一番事業,生活的柴米油鹽,妻子的懷孕,家庭的重擔需要經濟支撐,縱然有千萬不舍,但為了老婆孩子未來的熱炕頭必須得努力去賺錢。
原本以為憑借自己真才實學可以大展拳腳,但是他所有的好運氣似乎都用完了。
出來四處碰壁,結果并不如意,盧照鄰在寓居洛陽時寫下了名動一時的長文《長安古意》。
其中最出名的兩句是「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也被后人合成為名句「只羨鴛鴦不羨仙」,此詩一出,不知擊中了多少少年少女的心。
《長安古意》也奠定了盧照鄰當時在文壇的地位,同時又給他帶來了橫禍。
有小人拎出詩中「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云外直」兩句,當作把柄,告發他譏諷當時不可一世的武三思。武三思剛好被武則天封為梁王,于是當地府尹將盧照鄰抓進了監獄。
后經友人營救,盧照鄰被放了出來。無奈麻繩專挑細處斷,噩運只找苦命人。
可這時候,他的父親因他入獄,驚恐而逝。盧照鄰悲痛萬分,結果染上了「風疾」,也就是現在說的麻風病。
不到40歲的他就被疾病侵蝕折磨痛不欲生。三年守孝期滿的時候,朝廷因他的詩文名氣征他入朝為官,但他的病情越來越重,雙腳萎縮,一只手也殘廢了。
原本英俊的臉龐也開始變得面目全非,所以他根本無力應召出仕。
最終,只能放棄仕途,回鄉養病,為了活命求助于藥王孫思邈,于是被帶到山里靜養,幾經治療但病情依舊沒有好轉,藥王最后的結論就是,這個病「神仙難救」。
因為治病耗盡了家里所有積蓄,迫于無奈他只好寫信給在大城市的朋友們,或許唐代就已經有了「水滴籌」?
真是要多慘有多慘,而這一切的一切遠在四川的妻子并不知情,以為自己的一廂情愿被盧照鄰這個負心漢辜負了,而他們的孩子在出生后不久變夭折了,妻子郭氏整日以淚洗面,後來也在憂郁中離世。
而盧照鄰卻沒有任何辦法,無止境的疼痛已經讓他徹底喪失了求生的欲望,于是他在潁水旁邊為自己準備好了墓地,沒事就睡在里面的棺材里,不堪病痛折磨的他,寫下《五悲文》描述自己病情。
骸骨半死,血氣中絕,
四肢萎墮,五官奇缺。
……
44歲的他最終還是堅持不下去了,在一個清晨慢慢爬到潁水河邊,一頭扎了進去,結束了悲慘的一生。
他用半生時間與病魔作斗爭,即使肉體被摧殘,但精神依舊銳利,而最后卻用自戕結束了與上天的這場博弈。
他離開的干凈體面,至于此生背負的虧欠,全都沉入奔流不息的潁河里吧。
斯人已逝,昨夜星辰!
他究竟是勇者還是懦夫,就隨著他的詩作,在萬千的歷史長河中任人評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