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究竟是怎麼來的?來龍去脈,看完漲知識
中秋一詞,始見于《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文獻資來看,中秋成為節日,應在隋唐之時。因為根據我國目前最早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來看,至少在南北朝時還沒有「中秋節」的概念。
但倘若對中秋節的風俗活動探幽溯源,可從先秦時代談起。
中秋節的起源與我國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國家。農業的發展與季節有很大關系,而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說文解字》釋「秋」為「禾谷熟也」。
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獲,人們往往祈禱土地神,前者為「春祈」,后者稱「秋報」或「秋社」。
八月中旬,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汗水拋撒在土地上,收獲在即,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于是,圍繞「秋報」出現了一系列儀式和風俗活動。
中秋節另一淵源與我國古代拜月習俗有關。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國古代就有祭月、拜月之風。
在《禮記》中就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可見古代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儀。
到漢魏以后,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之風。詠月、賞月的詩賦之作,史冊所載連篇累牘。
如漢代枚乘有《月賦》,南梁沈約有《詠月詩》、朱褒、庾肩吾有《舟中望月詩》、張正見有《薄帷鑒陰月詩》,此類拜月、賞月之詩,多不勝譽。
當時這些習俗并不一定局限于某一日,所以也未能形成中秋節。然而,正是這種拜月賞月風俗給中秋節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因為農歷的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正中,故稱中秋。
我國古代人民已經認識到中秋日,云稀霧少秋雨洗塵,此時月光最皎潔、明亮,散發著柔和的光芒,清輝灑滿大地。
據《晉書·袁宏傳》記載:「謝尚時鎮牛清,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當時已有在秋夜賞月賦詩者。
到了唐代人們中秋賞月約定成俗。
詩人歐陽詹《玩月詩序》中就認為冬天賞月因繁霜大寒,清冷徹骨,而夏天又多雨,云蒸霧蔽,有損月輝,惟有秋天空氣清爽;賞月時令最佳。
「八月于秋,季始孟,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魄圓。況埃壒不流,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花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
正因如此,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才是賞月、玩月的最好時令。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中秋節便成了中國人民非常喜愛的傳統節日。由于中秋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賞月、拜月、玩月,所以又俗稱中秋節為「月節」或「月夕」。
唐代人還將中秋節稱為「端正月」,如韓愈《和崔舍人詠月詩》: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
詩中「端正月」就是指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