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
換位思考,是一種尊重...
《論語》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最難的便是感同身受。
自己不希望遭受的,就不要將其加諸在他人身上。
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這是每個人必要的修行,也是人世間最頂級的善良。
換位思考,是一種體諒
《道德經》中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往往最懂得換位思考,在細微之處不動聲色地體諒他人。
清代名臣李鴻章有一次外出辦公,正好途徑家鄉合肥,他準備去拜訪自己的恩師徐子苓。
剛到徐府門口,看門的仆人見李鴻章身著官服,便急著要進府稟報。
李鴻章卻叫住了對方,讓其先等一等,他想換上一身普通衣服,再進去拜見老師。
身邊的人對此不解,李鴻章解釋說:
「如果我穿著官服去拜見老師,老師定會顧及著我當官的身份而產生壓力,難免心里會感到不自在。
我若是換上普通衣服,用尋常的樣子去拜見,老師肯定就會感到放松,我們之間也就不會產生任何隔閡了。」
正如有句話說得好:「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越是見過大世面、有修養的人,越是懂得換位思考,心懷悲憫,善待周圍的人與物。
撒貝寧在主持《挑戰不可能》的節目時,有一期的嘉賓表演完看魚鱗判斷魚重量的技能后,準備跟他握手。
就在握手前,那位嘉賓在水缸里洗了一下手,見狀撒貝寧立即傾身同樣也洗了一下自己的手,然后才和對方親切地握起手來。
這種無論對待誰,都懂得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周全他人的態度,正是一個人對他人最好的關懷與體諒。
而所有體諒的背后,都是最深的善良。
換位思考,是一種尊重
蘇東坡曾在詩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感受是不一樣的。告訴了人們「換位」的重要。
蘇東坡自己曾就因不懂換位思考而吃過虧。
有一次,蘇東坡去王安石的家里拜訪,見桌子上有王安石寫了一半的詩稿:「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完便笑了,堂堂宰相居然不知道菊花只會枯萎,不會落瓣。
于是他自顧自地提起筆來,在王安石未完的詩稿后面添寫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