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意思是別看兄弟家中爭斗,面對外侮卻能敵愾同仇。一言以蔽之,就是兄弟姐妹再如何不睦,終歸血濃于水,在「關鍵時刻」,總能成為彼此的依靠。是呀,人們在辛苦打拼之余,只要想到還能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心中便會多一份溫暖。雖然這份「依靠」并不一定用得上,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支撐。也許,這就是兄弟姐妹對于彼此最重要的意義吧。因為,人到中年,越是年歲增大,越是會明白,兄弟姐妹之間終將漸行漸遠。
01認知上的差別,讓兄弟姐妹漸行漸遠。從小到大,我都記得,特別羨慕鄰居李阿姨,她家雖然生活不富裕,還生了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孩子,但她從來都是笑呵呵的,因為遠在省城,她的大哥在一家大單位任職一把手,每年非但給她很多物質支援,還時常把孩子接去治療。在那個年代,鮮紅個大的蘋果、質量上乘、款式新穎的衣服,還有普通人家買不起的大彩電,李阿姨家卻能置辦齊全。熱情大方的她,也總是傾其所有,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于是,李阿姨家那位很少回來的大哥,卻在大家心中,都是一個暖暖的存在,也成為家家戶戶鼓勵孩子靠讀書改變命運的最好的例子。一晃,一二十年就過去了。李阿姨的哥哥已經退休,他的兒子上了名校,同樣也走上了仕途,且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架勢。李阿姨的兒子也娶妻生子,過上了尋常人家的日子。只是,來自李阿姨大哥的消息卻幾乎沒有了。李阿姨也不會每年精挑細選,將家里的土特產郵寄過去了。一個處在大城市,處在權力的中心,一個處在鄉村,在溫飽線上掙扎,再濃烈的親情,也因教育的差別而帶來的認知上的差別,被割裂開來。當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時候,承載著濃濃親情的土特產,也難以勾起人們對于兒時的記憶。而那些從前看不到、買不起的「稀罕物」也從大城市下行,遍布到鄉村的小賣部,似乎也再難以承受那份對家人的「寵愛」。即便視訊通話,除了寒暄幾句,也再難有共同話題。于是,各自安好,便是最好!沒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不再翹首以待,也不再妄自菲薄;不羨慕對方過得有多好,也不再憐惜對方過得有多糟糕。歲月已經給出了答案,此生,終究只能是各走各的道,各吹各的調,疏遠不意味著不再牽掛,而只是一聲嘆息。
02經濟上的差距,讓兄弟姐妹漸行漸遠。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會誤以為,維系兄弟姐妹之情的是血緣親情。直到成年之后,成家立業,買房買車干事業,才會發現,一旦兄弟姐妹無法為自己提供「利用價值」,產生利益,也終將漸行漸遠。曾經看過一部「平淡如水」的電影,名叫《天水圍的夜》,女主角是個中年單親媽媽,在超市打工維持家庭生活,兒子剛剛大學聯考完,有一些叛逆,但也會幫著媽媽晾衣服,做家務,還會將媽媽早早起來熬好的養生粥,送去給住院的外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