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明代曹吉祥同其侄子曹欽一起發動的這場短暫的叛亂,歷來爭議紛紛,其爭議點,最主要的就是其中在這場叛亂的性質上,究竟是蓄意謀反,還是要被迫要進行一場魚死網破?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在下文來為大家粗略地分析一番。
第一、疑點一:如果這是蓄謀已久的造反的話,那麼為什麼整個兵變的過錯會顯得如此的凌亂?
記載曹吉祥同其侄子曹欽的這場叛亂的史書中,最為原始且詳實的主要在《明英宗實錄》和《天順日錄》上,這兩部都是當時的官修史書,里面的記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明代官方對于這件事情的看法。
《明英宗實錄》載:「天順五年七月庚子,司設監太監曹吉祥及其侄昭武伯欽等反……」
《天順日錄》載:「吉祥輒懷異志,令其侄昭武伯曹欽糾集所恩之人謀為不軌。」
從「反」「謀為不軌」等字眼,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這兩本官修史書都將這場叛亂給定性為了蓄意謀反。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先來大膽假設一番,如果筆者我在進行一場蓄意謀反的話,那麼我就算智商再不夠,也都知道要想成功的話,就必須先進行一番詳細的謀劃,正所謂謀定而后動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每一個謀反者都懂得的道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通過史書的記載可以明顯感受到但其整個兵變的過程非常的凌亂,沒有那種按部就班的感覺,根本就不像是蓄謀已久的,反倒像是頭腦一熱就直接給反了!
《明英宗實錄》載:「上即召吉祥,縋入宮城,鎖系之,令皇城四門、京城九門毋開。頃之,欽以亮等逸出,知事泄,遂于中夜自往錦衣衛指揮同知逯杲宅,執殺杲。」
「知事泄」就充分說明了曹欽的這場兵變是突發的。而且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曹吉祥和曹欽一個在宮內,一個在宮外,似乎能夠形成內外接應。可問題在于曹吉祥率先被逮捕,而且還只是逮捕了他一人而已。也就是說,曹吉祥在宮中沒有同黨,如果他真的準備在宮內進行策應的話,怎麼可能只有他孤零零一個呢?這一點都不符合常理,起碼得多安排幾個同黨在宮內幫忙策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