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世人慌慌張張,只圖碎銀幾兩;偏偏碎銀幾兩,能解萬種惆悵。
人到中年,更是覺得這句話是如此貼切。曾經住在「象牙塔」里的男男女女,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層中,豁出去賺錢成為唯一的出路。
撕開理想與現實生活中最后的面紗,曾經「談錢傷感情」的不食人間煙火,被朋友圈里各種「熟人經濟」所取代。
在生活的熔爐里,沒有誰能夠「免俗」。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油膩的大叔、大媽,越來越多的人,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只是,當看到身邊條件差不多的人,在一地雞毛的茍且之外,還能靜下心來,從書籍中找到心靈的慰藉,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一份超然和灑脫,便又情不自禁地羨慕起來。
或許,成年最好的生活方式便是:有空多賺錢,沒事多讀書,在嘈雜喧囂的現實中,找到內心的寧靜和自由。
01
賺錢,是安身立命之本。
早些天,我回鄉下老家看望父母,也順道去了伯伯家,給他也送上了米、肉和油。雖然爸媽罵我多事,可我還是不合時宜地表示了心意。
爸媽的理由很簡單,伯伯有兒子,用不著外人操心他們的衣食住行。
伯伯的兒子比我大一歲,自小,我們一起放牛,一起上學,只不過,他是獨生子,家里條件好,所以,讀書只當是好玩,國中畢業之后就打工去了。
堂哥輾轉開過貨車、做過模具,也有手藝在身,也曾賺了錢。可迷上賭博之后,輸個精光,老婆孩子也走了,他只得灰溜溜地回到老家,過著「啃老」的日子。
我們的交流僅限于打招呼,見過一面之后,他就出門去了,躲著不再見我了。
也是,我們能聊什麼呢?
人到中年,養家糊口的重任在肩,誰都不容易。可堂哥對于生活的逃避,把所有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更讓人有說不出的壓抑。
賺錢,賺到的不僅僅是生活,還有生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心。
伯伯無不感慨地說:哪怕他一天只能賺一塊錢也好呀!
這讓我想起《活著》中的男主角福貴,輸掉萬貫家財之后的他,不得不和母親住進了廢棄的房子,開始租地過活,苦、累、窮的生活境遇里,他反而變得安穩、沉靜。
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只要還有活可干,生活就還能繼續。
所以,中年人不會喊苦喊累,他們很清楚,賺錢才是安身立命之本。除此之外,一切都如同肥皂泡,再好看,也一吹就破了。
只有經歷了生活的「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生活的真經:哪怕最后只能維持溫飽,也再也不會徒勞地羨慕旁人。按部就班地過自己的日子,人生才算踏上了正軌。
02
讀書,是治愈靈魂的良藥。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想來,并不是現代人,才有如此感慨,古往今來,每一個「當家的」中年人,或許都曾有個這樣的苦惱:生活,如何活下去,還要活出心中的桃花源。
北宋詞人蘇軾或許給了人們一個完美的啟示:
才華橫溢的蘇軾,學而優則仕,可因為政治見解屢屢與當權者相悖,仕途也跌宕起伏。他曾寫下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道盡無限凄涼。
然而,屢屢被貶謫的仕途遭遇,并不曾泯滅蘇軾樂天好學的本性。
每到一處,蘇軾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
在黃州,面對自己拖家帶口衣食不飽的窘境,在好不容易得來一塊荒地之后,他也爽快地脫下文人的長袍,穿上農人的短打,帶領家人「生產自救」。
在文人看來,這等有辱斯文的事情太不體面,但蘇軾不僅干得熱火朝天,還給這塊地取名「東坡」,自稱「居士」。若不是飽讀詩書,怎有如此豁達瀟灑?
一路走來,他顛沛流離,卻又從悲苦的生活中,擷取詩意的人生。他既能與文人學士吟詩作賦,又能與市井百姓相談甚歡,還能與友人暢享清風明月。比如,他所寫的《記承天寺夜游》,就講述了他被貶謫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
因為月色迷人,蘇軾便披衣而起,想要無人一同欣賞,便不由地來到承天寺找好友張懷民,而似乎心有靈犀「懷民亦未寢」。于是,兩人漫步于庭院中,徜徉在月光和竹影的詩情畫意里。
縱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只要一個人還能從書中找到慰藉,藉由文學的力量啟迪智慧、滌蕩心靈,那麼,肉體上的苦,便不覺是苦了。
03
結束語:
中年人最好的生活狀態,莫過于有事做,有心讀書。
我們在火熱的生活里奔波,也在書中的世界里得到放松。
有底氣,也不失靈氣,任周遭一片嘈雜,心中始終有一方凈土,不再慌張,也不再迷茫。
看淡一切,然后繼續用心用情用力地過好屬于自己的日子,這不就是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