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說:
再也沒有比孤獨的無依無靠的呼喊聲更令人戰栗了,在雨中空曠的黑夜里。
無數的黑夜,他逼自己陷入一個孩子的回憶,寫下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
書里主要講述了一個父母不愛、兄弟不喜的少年,在友情的邊緣反復試探,一次次被排擠孤立卻又堅強地站起來,最終與生活和解的故事。
他在細雨中呼喚親情、友情的模樣,像極了在茫然無措中渴望溫暖的我們。
活著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沒有誰是可以一直停靠的港灣。
如果你時常覺得在周遭找不到同類,那就一定要去看看這本書。
不管身處黑夜多麼孤單,不管當下的風雨多麼猛烈,請試著叫醒那個迷茫的自己。
當你強大起來,那些你淋過的雨,都會悄悄地滋潤著你。
主人公孫光林,是孫家的第二個孩子。
他的出生,不甚光彩,也不討人喜愛。
6歲那年,因為家庭貧困,最不受待見的他,被父親送給了鎮里一對沒有子女的夫婦。
12歲,養父自盡,養母棄他而去,孫光林再次成了沒人要的小孩,不得不重回原生家庭。
他的回歸,就像甩出去的包袱又突然被砸了回來,他成了孫家的累贅。
父親將他視作不祥之兆,本能地排斥他;
兄弟們都討厭他,連帶村里的小伙伴一同疏遠他、欺負他;
母親也忽視他,加劇了他孤立無援的處境。
孫光林就像寄居在家里的過客,他每天孤身一人,就連村里人也看出他的格格不入。
上了中學,他終于交到了一個可以相互慰藉的朋友——蘇宇。
但蘇宇因無疾而終的性騷擾,被判勞改一年。
蘇宇出獄后,幾乎所有人都唾棄他,親生父母更是橫眉冷對。
親人的漠視、朋友的離去,一次次把孫光林打進孤獨的深淵。
他呼喚著親情,卻無人應答;呼喊著朋友,依舊形單影只。
可在這部以「孤獨」為主題的書中,艱難成長的,又何止孫光林。
孫光林童年的伙伴國慶,母親早早過世,9歲時又被父親拋棄,只好與一位神經質的老太婆相伴;
他少年時的朋友蘇宇,父母總對他冷嘲熱諷,實施打壓教育……
孫光林長大后的忘年交魯魯,母親被送到勞改農場,6歲的他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無以為家。
陪伴,仿佛只是他們人生的零星點綴。
大多數時候,他們每向前走一步都似被扼住咽喉,每后退一步卻又空無一人,最終只能踽踽獨行。
《十一種孤獨》里寫:
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環顧四周,有的人孤單下班,披星戴月;
有的人在便利店里一人食,顧影自憐;
有的人自己咽下工作的委屈,躲著痛哭;
有的人獨自背著生活的重擔,咬牙苦熬……
原來,無論我們出生成長,還是相愛分開,孤獨是生命永恒的狀態,無從選擇也無法避免。
沒有人能陪你走完全程,能偶遇同伴已是幸運;沒有人能完全對你感同身受,能略懂一二便是福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