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句話:「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決斷,決斷會作用這個人的舉止,舉止必然牽連著習慣,而習慣可能會影響著人一生。」
一個人收得住情緒,管得住內心,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心如止水,波瀾不驚,萬事不擾,如此,才能淡定從容,行穩致遠。
情緒是心魔,收不住,就會恣肆膨脹,最后吞噬你。
很多人就是因為收不住情緒,以至理性缺席,言行失控,傷人害己。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官至極品,但在早年做京官的時候,常常為朝政得失憤憤不平,上書言事也疾言厲色,不考慮皇帝和群臣的感受。
一次,曾國藩非常激動地指摘皇帝的缺點:「小事聰明,大事糊涂。」皇帝感到極大委屈,出言駁斥,哪知曾國藩不依不饒,最后被罷官閑居。
後來,曾國藩在日記中反省自己:「情緒不穩,行事失格,說話炫耀,言語誅心,是為不妙。」
情緒和智慧往往是一對天敵。收住情緒,才能突出智慧,從而更好更周全地解決問題。
錢鍾書說:「那些花了好久才想明白的事,總是會被偶爾的情緒失控全部推翻」。
動輒情緒上頭,言行無狀的人,不管本事多高,都會成為人生的失敗者。因為情緒是一個人最大的禍患,情緒不除,也霉運連綿,終生不安。
內心強大的人,都戒掉了情緒。他們不管遇到什麼人和事,總能心平氣和,淡定從容,萬事不擾,鎮定自若。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風云人物,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
他在劉邦身邊,經歷當時的波譎云詭,你爭我斗,人心叵測。很多時候,劉邦情緒失控,言行沖動,而張良總能波瀾不驚,靜如止水,冷靜地分析問題,研究局勢,做出智慧而正確的決策。
正是張良情緒穩定,出謀劃策,為劉邦的最后成功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蘇軾評價張良:「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穩定的情緒,沉著的心態,冷靜的頭腦,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也是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關鍵。
拿破侖說:「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一個人不被情緒擺布,才能擁有真正的思想獨立和自由,從而聚焦自己的目標,贏得人生。
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邊境對峙,僵持不下。蜀軍糧食告急,諸葛亮只得速戰,才有勝算。于是,他派出使臣帶著婦女的衣服首飾,送到司馬懿的面前,并說:「仲達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
意思是,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有血性,有勇氣,出來跟我一決雌雄。而你現在,躲在城中不敢出來,縮頭縮尾,膽小如鼠,和婦女沒有什麼區別。
在古人看來,這是奇恥大辱。但司馬懿卻沒有任何情緒,他平靜地接受了這份禮物,并厚待使臣,熱心詢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
得知司馬懿情緒穩定,不驚不怒,諸葛亮長嘆一聲,激將法又告失敗。
人生在世,很多事猝不及防,很多事不如人意,但正確的心態,穩定的情緒,才是制勝之道。
常聽人說:「成長就是把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
一個成熟的人,厲害的人,清醒的人,往往戒掉了情緒。不管發生什麼,遇到什麼,總能不驚不擾,從容鎮定地去經營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