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唐詩中最氣魄雄渾的一首,被后人稱作「五絕第一」,至今多個謎團
2023/05/28

俗話說,詩因景而靈秀,景因詩而名重。

但此二者的關系明顯又是不對等的,我的意思是說,相比于「詩」,「景」明顯更「占便宜」。詩歌不過借助了它的靈秀,給予它的,毫不夸張地講,可能是千百年的影響力。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景可以沒了色彩,可以風光不再,但因為詩歌的緣故,它永世都在那里。

譬如說,因為一首《登鸛雀樓》,今天的我們,都知道一處叫「鸛雀樓」的景致。

鸛雀樓早在唐朝時就已經是名勝,當時之人曰:「樓在河中府,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及至宋代,它被稱作「江北第一名樓」;只可惜,公元1222年左右,當蒙古的鐵騎南下進攻時,出于防御的目的,金朝守將親自下令燒毀了它。

距離鸛雀樓的毀滅,如今已經過了800年,800年的時光,消磨掉我們對它的記憶了嗎?

很顯然,因為那首《登鸛雀樓》的古詩,連小學生都知道它。但正所謂,越是熟悉越容易掉以輕心,關于這首詩歌,其實處處都是謎團。

1,作者之謎

說起「鸛雀樓」,早在唐朝之時,就有很多文人以它為題賦詩。

這些詩歌中,有三首最為出名。分別是詩人暢諸寫的、李益寫的,以及據說是王之渙寫的那首《登鸛雀樓》。

至于這三首詩歌,清代評論家以為,李益寫得最差,「去王、暢二詩終不可以道里計」。暢諸那首「興之深遠,不逮之渙作,而體亦峻拔,可以相亞」。

但毋庸置疑的是,影響最為深遠的,還得是那首可能由王之渙寫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古人推舉此詩為「五言絕句之巔峰」,詩評家給出如下評語:

「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為第一首。」

現代人編寫的「唐詩排行榜」,《登鸛雀樓》排名第四,同時,它又是排名第一的五言絕句。

《登鸛雀樓》這麼有名,但說到其作者,筆者卻總是用「據說」「可能」等含混字眼。作者之謎,的確是該詩的一個疑團。

今天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王之渙作《登鸛雀樓》。」其實是宋朝人給出的答案,該說法最早見于公元986年左右,學者李昉參與編寫的一本《文苑英華》。

這里邊有些許漏洞。

李昉所處的年代,距離王之渙生活的盛唐,少說也得兩百多年。

所以,詩歌的作者是王之渙這一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邪門的是,李昉在那本書中,只給出了結論,并沒有提出具體資料的來源。

所以,后世的學者們,紛紛給李昉「加戲」,假設他親自登上了鸛雀樓,假設他從樓壁上的題詩中,看到了王之渙的名字,因為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從而給出這個答案。

順著這個思路,爭論的焦點就變成了:題詩真跡究竟能否保存200年。

一派學者認為完全有可能,他們說鸛雀樓上的諸多題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地的《府志》如此寫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工廠老技工被逼辭職,臨走給老闆一大禮,5個鐵箱讓老闆抬不起頭
2023/12/31
工廠年底招工40元每小時,聯系一周沒招到人,老闆苦惱得直搖頭
2023/12/31
6個可以改命的逆天習慣
2023/12/30
女同事天天蹭車,連續一個月不給油錢,還在背后說已婚的我要出軌
2023/12/30
讓你保持開心的20個好習慣
2023/12/30
讓自己越來越有錢的6個生活習慣
2023/12/30
趕走霉運,15個小方法給你
2023/12/30
領導辭職前一晚,找我借了30萬,借錢給他后我反而成了「小人」
2023/12/30
讓你氣場強大的20個好習慣
2023/12/30
新領導進群不說話被踢出群,大罵哪個不長眼,隔天就被老闆教訓了
2023/12/29
曹操手下被低估的五大猛將,每一個都不輸五虎上將,他們是誰?
2023/12/29
沒人敢欺負你的19個小妙招
2023/12/29
人民日報那些極致治愈的句子
2023/12/29
人民日報每日文摘|慢生活
2023/12/29
15年老員工被公司辭退,臨走前「摸」了下機器,老闆直接損失90萬
2023/12/29
5個低級邏輯,不遠離你就廢了
2023/12/28
同事加班吃宵夜找我借200元,凌晨1點給我轉賬,看到消息我傻了眼
2023/12/28
公司聚餐AA制我墊錢,120元女同事不肯給,找她要錢她說我窮瘋了
2023/12/28
兩次追殺關羽,兩次擊敗趙云,呂布見了也得認慫,這是誰的部將?
2023/12/28
女同事簽下800萬大合同,老闆發微信「鼓勵」,隔天她直接辭職了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