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宮之謎:蟾蜍、玉兔,桂樹、吳剛,古人究竟是怎麼和月亮聯系在一起?詳情一文了解
中秋之夜,一輪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晶瑩奪目。此時古人們仰望深幽蒼穹的一輪玉盤,便引起各種不同的憧憬、遐思和聯想,那是一個令人十分神往的銀色世界。
月亮里究竟有什麼東西,是人們夢寐以求渴望得到的知識。
早在戰國以前,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
屈原在《天問》中發問道: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根據聞一多先生《天問釋天》論證, 「顧菟」即蟾蜍。因月宮有蟾,所以人們俗將月宮稱「蟾宮」,如唐代詩人許晝《中秋月》詩云:「應是蟾宮別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
因圓月如盤,故又稱「蟾盤」或「蟾光」,唐代詩人曹松詩云:「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中秋對月》)
明代詩人童軒《中秋對月》詩云:「吟倚南樓思爽然,蟾光飛上一輪圓。」
到了漢代,傳說月中有蟾蜍之外,又增一只玉兔。《太平御覽》引劉向《五經通義》云:「月中有免與蟾蜍。」
就連東漢科學家張衡在其《靈憲》一書中也對這一說法堅信不疑。
漢魏詩人展開想象的金翅,把兔稱做「金兔」、「玉兔」,把蟾稱做「瑤蟾」如《樂府詩集·相和歌辭·董逃行》中就有「采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
晉代文學家傅玄《擬天問》亦云:「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太平御覽》)
劉孝綽詩中還寫道:「明明三五月,垂影當高樹,攢柯半玉蟾,叢葉映金免!」由于月中有蟾免之說廣泛流傳,所以古代人又常以「金兔」、「玉兔」或「蟾兔」,作為月亮的別稱。
月亮中不僅有蟾有兔,漢晉以來,還傳說有一棵大桂樹。《太平御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
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中的記載則進一步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
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
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因學仙有過被謫,令他在月宮伐桂樹,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這株桂樹因功能特異,所以又名娑羅樹。宋人洪邁的《容齋隨筆》亦談到娑羅樹:「世俗多指言月中桂樹為娑羅樹,不知所起。」
按《酉陽雜俎》云:「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隨伐而長,外國僧見之日,‘此娑羅樹也’。」
對于這種砍不斷的娑羅樹古代人堅信不疑,不僅月宮有,而且人間也有了。
《酉陽雜俎·木篇》還記載了唐玄宗天寶初年,安西道《進娑羅樹枝狀》文,其中寫道:
「布葉垂陰,鄰月中之丹桂;連枝接影,對天上之白榆。」
此外,對月中桂樹唐代人傳說還稱為「月中騫樹」,《云笈七簽》云:「月中樹名騫樹,一名藥王,凡有八樹,得食其葉者為玉仙。
」
成了這種「玉仙」后,身體透明、洞徹如水晶、玻璃一般。更神奇的是傳說月中「桂實」曾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
《錦繡萬花谷》引《本草》云:「月桂子,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后,每于街衢得之。大如貍豆,破之辛香,古老相傳,是月中下也。」
而《封氏見聞記》還記載垂拱四年(689)三月,月桂子飄降在台洲臨海縣界。甚至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還記載杭州武林山有一座「月桂峰」。
(僧)遵式在《月桂峰詩序》中說:「想月中桂子,嘗墜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實丹。
」
還有一說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一1031),天上曾降靈實于此峰,狀如珠璣,有人認識說:「此乃月中桂子也。」
當然,對這些月中騫樹、桂樹以及飄落人間的月中桂子的記載,只能當做神話傳說的附會之語,同時也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中桂樹的確信不疑。
所以,古代文人學士每當中秋望月,吟詩作賦,都把月中桂樹、桂子作為常用的典故。因為傳說月中有桂瓣,所以,后世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窟」、「桂輪」等。
如唐詩人方干《月》詩云:
「桂輪秋出半東方,巢鵲驚飛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