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禍福旦夕。
佳句
常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禍福旦夕。」
人生如月,有盈有缺,不會一直圓滿。
但磕磕絆絆的人生,不代表失敗。
俗話說:有福之人,必有三缺。真正有福之人,一輩子缺這三樣東西,才會越缺越有福。
缺「心眼」: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涂
孔子曾在晚年收了一位弟子叫做陳亢,但因精力有限,無法親自教導他,便讓子貢代為教導。
在子貢教導陳亢的過程中,陳亢認為子貢學識不夠淵博。
于是私下里對別人說子貢遠遠比不上子路和顏回,更比不上伯魚。
他認為伯魚是孔子的兒子,必然受孔子的重視,得到他的真傳。
隨后,陳亢開始積極地接觸伯魚,想從他那學到更多。
子貢聽說后,沒有找陳亢理論,只是一笑而過。
而陳亢從伯魚那得知孔子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弟子,從不偏私,便又轉頭向子貢請教。
他也不計較,反而繼續悉心教導陳亢。
子貢待人寬厚,辦事通達,擁有才干的他最后也成為了孔子所有弟子中的最富有的一個。
北宋時期,宋太宗任命呂端為宰相。
有人認為呂端做事糊涂,但他不去理會,也不為自己辯解。
在呂端在國家出現問題時,挺身而出,安撫眾人,展現出自己過人的智慧,化解了危機。
正如宋太宗宋太宗卻說「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他的一生不為瑣事所困,專心政事,成為了宋朝的名相。
《道德經》有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我們身邊總是存在許多惹是生非的人,但若事事糾纏,與他們斤斤計較,反而會破壞自己的心情,無心于正事。
真正有福之人,既有小事不計較的豁達心態,也會堅守大事不糊涂的原則。
他們不會一味地糊涂,任人欺負;也不會過分精明,驕傲自大。
而是懂得「萬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如此,才能過好自由自在、「沒心眼」的曠達人生。
缺「貪賤」:做人,貪小便宜吃大虧
莊子有言:「貪財而取危。」
貪小便宜的人,會失掉人心,把自己陷于不義之地。
清朝末年,有個錢莊的掌柜叫做吳大山。
有天早上,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帶著兒子給他的一袋碎銀來錢莊兌換銀子。
吳大山接過老人手中的碎銀,用手掂了掂大概有十兩,便對老人說:「兌換十兩銀子需要
需要多付兩錢的利息。」
老人答應了,吳大山拿著這包碎銀進了柜台,一稱竟然有十一兩,他心想,這回賺到了,反正他也不知道包里到底有多少銀子,便沒仔細檢查碎銀,就給他兌換了十兩銀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