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有不少俗語,是古人通過觀察、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說明這些俗語有哲理性和一定的道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起到教育、警示作用,使人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所以,有必要將這些俗語傳承下去。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這樣的俗語:「錢不借二、酒不喝三、路不走四」,從字面上看,這個俗語說的是錢不能借給二種人,三種酒是不能喝,四種人生路走不得。古人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有沒有道理呢?下面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錢不借二,不難理解,就是說,自己再有錢也不能借二種人。一種人是窮困潦倒的人。另一種是一些不講誠信的人。
不借錢給窮困潦倒的人,這里主要指一些既窮而不想努力改變現狀的人。
我們常說救急不救窮,這是很有道理的,誰都會有急事,急需幫忙和用錢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會伸手向親朋好友借,以渡過難關。在你幫助這些人時,就一定要睜大眼睛,好好考察一下,看看向你借錢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他真的是遇到急事,臨時的困難,而且平時人品也不錯,這時就應該及時伸手施些救助,而且過后,他一定會感謝你,甚至是加倍奉還。
但如果把錢借給這些窮困潦倒之人就麻煩了。首先,他經濟條件不好,屬于長期貧困戶,根本不具備償還能力,錢借給他們,就要做好收不回來的心理準備。其次,這種長期貧窮,不是你借一次二次錢就能解決的。出于朋友關系,把錢借出去,錢收不回來是小事,借錢多了,會讓他產生依賴性,認為借錢生活也不錯,就失去進取奮斗之心,他會不停向你借,如果你一旦不借給他了,他就到處說你壞話,不夠意思,仿佛借錢給他就是應該的。所以,古人認為救急不救窮,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好。
也不能把錢借給講誠信的人。這一點很重要,人活一世,誠信,信譽為重,一個不講誠信,不講信譽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你出于好心,借錢給他,但這種人一轉身就忘記了,借錢時,講的是聲淚俱下,信誓旦旦的好話。錢一到手,就成他的了,他恐怕是根本就沒想過要還。
結果可想而知,當你想要回錢的時候,他就會找種種借口不還,這時他就成大爺了,你卻成了孫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