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重陽節馬上就要到了,在這樣一個節日,掀動了游子幾多鄉愁。
重陽糕、菊花酒、茱萸佩,這一道道重陽風景,編織著多少漂泊者的故鄉之夢。
重陽又是傳統的祈壽之節,人們在感傷的同時并沒有失去對新生活的期盼,重陽為眷戀生活的人們開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中國的人文節日大多依托著一定的自然時序,在歲時節俗中,人們融入了較多的時季意識,因自然物候的變化,而興起對社會人生的感懷。
九月節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
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飯祀灶」(民國《烏青鎮志》)。
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常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
晉人葛洪《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
九月祭火的儀式已經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正值暮秋時節,處在寒露與霜降之間,此時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風開始自北南侵,氣候明顯轉涼,寒風乍起,草木黃落,人們明顯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
江蘇常熟白茆等地農民將重陽視作寒氣新到的節點,名為「重陽信」,即立秋后的第一個寒信;南京人有這樣的俗諺:「吃了重陽糕,夏衣就打包。」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入室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
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