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臨死前,終于看穿了劉備的真實面目,于是瘋狂暗示魏延和黃忠,可惜魏延和黃忠沒有聽懂,導致身死,空留遺憾……
龐統
作為和臥龍諸葛亮齊名的人物,鳳雛龐統的智謀遠超眾人,連水鏡先生司馬徽對他也非常欽佩!當年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的兩個頂級謀士,便是諸葛亮和龐統,可見龐統是多麼的厲害!
遺憾的是,劉備只請出了諸葛亮,并未前去找尋龐統,于是龐統輾轉投靠了周瑜!據推測,周瑜進攻益州,以長江為界,欲圖和曹操二分天下的計謀,就有龐統參與!可惜周瑜英年早逝,而孫權又胸無大志,于是進攻益州的方案被放棄,龐統只能另謀出路。
江東魯肅知道劉備是個有為之主,于是將龐統介紹給了劉備,而龐統也聽說過劉備的名字,知道劉備不僅仁義,而且軍事能力強,有匡扶漢室之心,于是他也欣然前去投靠了劉備,結果在和劉備的接觸過程中,龐統漸漸發現了劉備的真面目!
劉備的真面目
在外界看來,劉備這個人有三個最顯著的特點!
一是軍事能力強悍。劉備以討伐黃巾軍起家,縱橫天下數十年,雖然一直顛沛流離,但從沒有任何人能夠徹底擊垮劉備,他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戰斗力頗為強悍,以至于曹操都稱呼他為英雄!
二是為人仁義。在當時的天下,軍事能力強悍的人并不少,但這些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比如呂布,雖然厲害,但總是背主,讓人不敢放心使用。再比如曹操,雖然厲害,但有屠城的劣跡,令人厭惡。而劉備就不同了,他從不干那些背信棄義之事,在大家看來,他就是那個時代的仁義模范。
三是忠于漢室。劉備起家就是為了匡扶漢室,之后群雄并起,大家都想取代漢室而自立,唯有劉備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令人佩服!
可以說,從劉備的上述三個特點來看,他就是那個時代最令人欽佩之人,龐統投奔他,一點也不虧!然而龐統被劉備的外表給欺騙了,直到他臨死之前,才發現了劉備的真實面目!
在進攻益州的方案上,龐統給出了三個計策,一是輕兵急進,直取成都,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二是先取涪城,然后進兵成都,不過這樣會打草驚蛇,之后作戰比較困難。三是直接放棄進攻益州,回荊州再蓄實力!
從龐統給出的三個方案來看,很明顯第一個成功機率更大,且龐統也將其稱為上策,更看好這個計謀,在他看來,劉備也會選擇這一個計謀,結果劉備卻并未如同龐統預想的那樣,反而
選擇了第二個計謀,最終雖然打下了益州,但卻損兵折將!這足以看出,劉備的軍事才能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強悍,他太優柔寡斷了!
另外,在拿下涪城后,劉備大擺宴席慶功,而沒有看到后續的危機和損失,也讓龐統看破了劉備的實力!
最后,劉備在慶功宴會上,竟然當眾說出「今日之會,可為樂乎?」的話語,再度令龐統不爽!
劉備的第二大特點乃是仁義,不管別人怎麼看,只要他一直裝作仁義,那麼他就是仁義,然而一旦他展現出一點不仁義的樣子,那麼眾人便會拆穿他的真實面目,認為他不仁不義,而劉備在打下涪城后,當眾說出「今日之會,可為樂乎」的話語,就
泄露了他假仁義的真實面目,這令龐統非常不爽,于是龐統諷刺劉備:「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
結果劉備沒有聽懂龐統的暗示,還在那里夸侃自談,再度泄露了自己假仁假義的真實面目,這種事情要是泄露了出去,對劉備的形象將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眾人會赫然發現,劉備其實和那些野心之徒也一樣!
劉備還在那里「接著奏樂接著舞」,龐統已然看透了他的真實面目,看透了劉備集團的結局,于是他瘋狂暗示黃忠和魏延兩員大將,結果這兩人根本沒有看懂!
黃忠和魏延沒看懂
劉備軍事能力強悍的謊言被戳破,但魏延根本沒有看懂,認為跟著劉備就能匡扶漢室,擊敗曹魏,于是他一直朝著這麼目標奮斗,結果到死也未能成功,而且他最終被殺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諸葛亮覺得魏延執念太深,用兵太剛,容易把蜀軍一波帶走!可以說,如果魏延不執著于匡扶漢室,不執著于北伐,他很可能不會死!
劉備仁義的謊言被戳破,可惜黃忠沒有看懂,于是在伐吳之戰中,
劉備當眾講出「老將無用」的話語,讓黃忠羞愧難當,被迫出兵進攻吳軍,最終遭到伏擊,不治而亡,令人遺憾!
結語
可以說,要是魏延和黃忠看懂了劉備軍事能力不強、假仁假義的真實面目,那麼他倆提前做好應對,就根本不會死!可惜的是,他倆沒有龐統那麼聰明,沒有看出劉備的真實面目,也沒有看懂龐統臨死前的暗示!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