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51歲的劉祿曾陪同我國知名教育家吳貽芳,回到美國的母校參加「智慧女神」的頒獎儀式。活動結束后,她們還一起去美國的白羅可倉博物館觀賞。
到了該吃晚飯的時間,館長向她們推薦了附近一家有名的西餐廳。劉祿曾正專心的用餐時,突然一個美國男子出現在了劉祿曾面前,一副激動不已的模樣。
雖然劉祿曾疑惑的問道:「請問你是有什麼事嗎?」
這名男性激動地說道:「我是您曾經的戰俘啊!」
這次換劉祿曾吃驚了,她微微睜大了雙眼,開始細細打量眼前的男人,雖然兩人都不再年輕,但劉祿曾還是認出來他。劉祿曾張開嘴,有些顫抖地說道:「你是詹姆斯·伯特納。」
男人微笑著點了點頭。
伯特納和劉祿曾之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竟讓這個美國人記了二十多年?
1928年,劉祿曾出生于上海。她的爺爺是晚清時期的官員,雖然官職不高,但積累的財富,也足夠一家人富庶地生活。
劉祿曾的父親,是一名留洋歸國的學者,在家里的安排下,出任上海銀行行長一職,可謂是位高權重。
劉祿曾可以說是出生于書香門第,同時又是資本家的家庭,自不必為了生活去奔波。
解放之前,她一直生活在一棟三層的小洋樓里,平日里沒事的時候,她就會和家中的兄弟姐妹一起在自家的大花園中嬉戲。
在這樣的家庭中,劉祿曾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
長大后,劉祿曾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吳大學法學院,并順利畢業。
劉祿曾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長相姣好,而且思想覺悟也是極高的。
1949年,解放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劉祿曾報名參加了解放軍文工團,但是因為成份的原因,她并沒能進入文工團工作。
抗美援朝爆發,志愿軍以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堅韌作戰能力抵擋住了美軍一次又一次的襲擊。志愿軍在戰場上俘獲了不少美軍,溝通和審訊時需要用到英語,但是,作戰前沒想到這一點,可是,審訊工作又不得不進行。
于是,朝鮮戰場發送給中央的請求一經批準,國家就緊鑼密鼓地為前線招攬人才。
在看到征召通告之后,剛剛畢業的劉祿曾也想報名參加。于是她便通過軍方報名,幾經輾轉,與和她一樣報名參戰的精通英語的人集合在了一起。
在她們這一批人當中,加上她一共有二十三人報名參加,在經過分配之后,她和其他十名青年一起分配到了志愿軍的第九軍團的政治敵工部工作。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行軍之后,她們于1950年的年底抵達了朝鮮的中部。
到了戰場上,劉祿曾親眼所見,戰爭過后,空氣中充滿了刺鼻的硝煙,地上的血腥氣夾雜在風雪中,令人望而生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