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是一種品質,而作為領導需要有些手段。因為使用了手段,就否定一個人「正直」是不公平的。
人們看到所謂的「不正直」,不一定是事情的全貌和真相。
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分享給大家:A公司有位業務骨干,能力強,業績好,為公司創造許多的價值,可是他每次宴請客戶,都會多報銷一些。
有人向領導匯報了此事,結果領導把匯報這個事情的人調離崗位。因為公司暫時離不開這位骨干,卻無法支付更多的薪水,于是縱容了這位下屬。
這是領導的妥協,并非不正直,而是需要他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從骨干的角度講,這位骨干不敢明目張膽,總要編個名目,又能從中落點好處,滿足他的物欲。
從領導的角度講,不僅有了這位骨干的把柄,使其更加可控,他在報銷上拿到了好處,就會更加賣力的促成與客戶的合作,否則就沒有那麼多宴請的機會了。
為更多人的利益,創造更多的價值,領導的縱容不僅是一種妥協,也是一種控制人的手段,說不正直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正直」導致了骨干跳槽到競爭單位,給公司造成損失,是不是就沒問題了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想必大家都能理解,這其中的道理。《權力進化論》中提到,權力就是在「挖掘人性,經營人心。」
許多人在用校園里學到的標準來衡量社會的現狀,校園中每道題都有標準答案,如果與標準答案不符,肯定是會扣分的。
可進入社會,步入職場,大家是在以結果判斷事情對錯。結果是好的,事情的過程哪怕有瑕疵,也可以被原諒;結果是壞的,哪怕過程再完美,也不能被容忍。
「正直」是品質,是一種自我約束,而不是對別人的行為橫加干涉。
有錯必糾就一定是「正直」嗎?就像前面提到的骨干多報銷費用,但作為管理者在權衡利弊之后,做出了不予追究的決定,難道這位領導就是「不正直」?
曲意迎合上級,明明心里不是這樣想的,但領導已經表態了,非要表達自己的所謂正確態度就是「正直」?如果是這樣,是否考慮到上下級信息差的存在,造成判斷的偏差?
職場上的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權衡利弊下最符合當下利益的選擇。
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陽光就有陰暗,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有時「正直」解決不了的事情,「奸詐」反而能起到作用。
想必大家都聽說這個故事,和珅給賑災難民的米中摻沙子的故事,如果是「正直」的人,怎麼可能給賑災糧中摻沙子,可是總有渾水摸魚的人,混在難民中,反而是真正的難民無法得到救助。
往賑災糧中摻沙子,讓真正難民得到了救助,篩除那些偽難民。看似「不正直」的行為,反而可以更有效的達到救助的目的。
「正直」本身沒錯,但如果用錯了地方,那不是「正直」,而是自以為「正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