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起初蘇聯并不想打這場戰爭。當時蘇聯內戰剛結束不久,國民經濟尚未恢復到戰前水平,又因強行實行農業集體化,國內經濟和社會狀況不佳;在國際上,依然受到列強政治和經濟上的孤立和打壓。
從1929年起,蘇聯開始實行建設「一國社會主義」,放棄對世界革命的追求,致力于國內建設,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為從東方突破帝國主義鏈條,蘇聯從1923年起努力支持中國國民革命運動,但靠蘇聯支持起家的蔣介石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后,卻與蘇聯反目成仇。當時蘇聯在東西方都處于不利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發動對華戰爭,將使蘇聯陷于更加孤立和困難的境地。
從軍事角度看,蘇聯的東方的武裝力量是相對薄弱的。與中國東北地區相連接的國境線非常長,距離中央地區有幾千公里,經過的地區人煙稀少,食品和裝備供應受到很大限制。
遠東、外貝加爾地區地貌復雜,氣候嚴酷,鐵路和公路網遠不發達。唯一的鐵路交通干線——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若干路段距離中蘇邊界較遠。
在最重要的作戰方向——外貝加爾地區與濱海地區,兩者相距大約2000公里。
與中國東北軍隊相比后勤供應方面困難得多,即使中國從中心地區調動軍隊,比蘇聯兩線俄軍之間的距離也縮短兩倍。
此外,還應指出的是,十月革命后,蘇聯黨和政府一直教育自己的人民,深受列強壓迫的中國是蘇俄的天然盟友。若對中國開戰,還必須做大量的宣傳工作,以轉變自己軍隊和人民的思想。
正是這些因素使蘇聯對諸如搜查大使館和領事館等嚴重事件都沒有采取極端行動。
但在東北當局武力奪取中東鐵路并先后拘捕蘇聯200余人、而且無法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的情況下,蘇聯只有訴諸武力。
中東鐵路事件發生時,蘇聯只有少部分軍事力量部署在外貝加爾和遠東廣袤的土地上。
其基干是曾作為第5紅旗集團軍的組成部分。1924年第5紅旗集團軍解散。駐扎在遠東邊區的軍隊合并為第18步兵軍和第19步兵軍,這兩個軍統被劃歸西伯利亞軍區統轄。
第18步兵軍第36外貝加爾步兵師駐扎在赤塔、斯特列田斯克;第5庫班獨立騎兵旅駐扎大烏里車站和涅爾琴斯克;第18獨立炮兵師駐扎上烏丁斯克(今烏蘭烏德);第18外貝加爾獨立工兵營駐伊爾庫茨克;獨立通訊連和外貝加爾裝甲師駐赤塔。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