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人、處事、修身,都有獨特的章法。
一靜、二平、三忍、四讓、五淡。
說透中國人的大智慧。
靜
《道德經》里講:「清靜為天下正。」
人生如水,唯有靜,方能沉淀下來。
萬事靜中求,人也要從靜上下功夫。
一切智慧、美德,無不從清凈的心里流淌出來。
煩躁的心,就如同污濁的水。
一片混沌,什麼都看不清。
世事變化無常,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苦辣酸甜,都要我們自己用心體會。
心態好的人,心靜如水,天大的事兒壓在心頭,也能舉重若輕;
心態不好的人,容易煩躁,芝麻大點的小事,也會寢食難安。
這正好暗合《道德經》的本意:好心態,源于清靜心。
心態守靜,好事才能不請自來。
平
平,是平淡、是平衡,是一顆平常心。
《莊子》里有一則比喻:
白天鵝不需要天天沐浴,身上的羽毛也一直都是潔白的;
黑烏鴉的羽毛永遠都是黑色,也不是因為它整天滾在黑色染料里。
天鵝的白和烏鴉的黑都是出于本然,不是苛求的結果。
守住平常心,就要做到:面對別人不攀比,面對自己不苛求。
《菜根譚》中講道:「世態有炎涼,而我無嗔喜;世味有濃淡,而我無欣厭。」
世間總有不平事,不要氣憤、不要抱怨。
一來損傷身體,二來無益于解決問題。
人生的成與敗、得與失,總是不斷交替,卻又大致平衡的。
心若不平,世間萬物跟著煩亂,紛紛攘攘,無窮無盡。
心若放平,不執著、不著急,安安穩穩的幸福感也就隨之而來。
王小波曾說:
「人生在世,會遇到一些好事,還會遇上些壞事。好事承擔得起,壞事也承受得住。就這樣坦蕩蕩做個尋常人也不壞。」
懷平常心,行平常事,交平常人。
享受平常的的生活,平平常常才是真。
忍
生活中,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大多數時候,我們選擇了忍。
等忍多了,忍習慣了,內心就回歸于平靜。
忍是大人的氣量,忍是君子的根本。
《百忍歌》里講:「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