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在不盡處,意味最長。
佳句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
花若盛開,必伴著凋零;月若歸圓,下一刻便要殘缺。
行走于世,任何事都需把握尺度。
老祖宗說:「人有三不盡,用盡人敗亡。」
在以下這三個方面留有余地,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話不說盡
常言道:「話到嘴邊留三分。」
君子說話留心,小人說話肆意。
生活中,說話留有余地的人,大多會將心比心,在意他人的感受。
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國畫大師黃君壁有個好友,有一次這人拿出自己花高價淘來的畫請求他鑒定。
畫有四幅,黃君壁鑒定時,先是問了一個問題:「這四幅畫你全都買下來了嗎?」
這人說:「當然,這些畫怎麼樣。」
鑒定完后,黃君壁指了指其中兩幅,對這人說道:「這兩幅是假的。」
隨后拿起第三幅,看了看,贊嘆道:「筆法老到。
」
最后看向最后一幅時說道:「這幅也很不錯,十分有欣賞價值。」
但其實,這四幅畫全是假的,事后他提到此事,笑著和人說:「花了那麼多的冤枉錢,實在可惜,只能以后再提醒了。」
看破不說破,是人與人相處的智慧。
古人云:「成事不說,遂事不諫。」
倘若一件事已成定局,多說便已無益。
所謂人情世故,大多與話語有關,在言語間不留余地,最易挑起沖突。
很認同一句話:「做人就應該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與人相處,有的話該說,有的應挑著說。
既要有分寸,也要考慮他人的感受。
慎言之人,活的通透,也是最福厚之人。
利不占盡
有利占利,是人的本性。
但有利不占盡,留人三分利,才是終身需要的修行。
聽老人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山村種有許多的果樹,每到冬天,都會有許多鳥來這筑巢過冬。
一年冬天,天寒地凍,幾夜間,數百只喜鵲因找不到食物都被餓死了。
第二年春天,果樹發芽,蟲子因沒有天敵而泛濫成災,那一年,果樹幾乎絕產。
自此,每年收獲的季節,村里的人都會留幾個果子在樹上,作為鳥兒過冬的資糧。
鳥兒們也知感恩,春天從不飛走,整日捕捉樹上的蛀蟲,從而村子里的果樹每年都是豐收。
在樹上留幾個果子,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人與人也同樣如此。
既不過分自私、也不過度貪婪,而是與人一杯羹。
古人云:「世事虧乃福。
」
吃得起虧,才享得起福。
獨享眼前利益的人,損失的是更長遠的未來。
不糾結于蠅頭小利,懂謙讓,讓的是心量,收獲的是人心與更長遠的回報。
利他才是利己,生活中真正的高手,最后都會與人共贏,如此,才能年年有余。
福不享盡
《次柳氏舊聞》上記載了一個故事:
唐肅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常陪著父親唐玄宗一起吃飯。
有一次吃肉和餅,唐玄宗就讓太子去割肉。
太子割完肉后,手上沾了許多的油,就順手拿起旁邊的一張面餅擦手。
唐玄宗看見這一幕,十分不悅,太子知道自己錯了,便默默的將擦手的餅吃了。
唐玄宗這才轉怒為喜,對太子說:「福不可享盡,人就應該是這樣……」
也因此,在唐玄宗的統治下才有了開元盛世。
《道德經》上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
物質上的享受,是一種福氣。
但福禍相依,福氣過了頭就是禍患。
一個過分享受的人,哪怕萬貫家財,也終會走向衰敗。
人生在世,福不享盡,才能留有余溫。
曾國藩曾將自己的寓所命名為「求闕齋」。
他說:「我父母康健,家人平安,即便是大富大貴之家也難以相比。
故而我只求缺陷,以其他方面的欠缺,來求取家中親人的齊全。」
古人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人要惜福,才能有福。
真正明智的人,越是處于富貴,就越是勤儉。
只有懂得惜福知足,以儉養德,才能使自己行穩致遠,福澤綿長。
▽
古人云:「凡事在不盡處,意味最長。」
所以花看半開,酒飲微醺。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需適當留白。
人生,只有求缺不求滿,才能更加趨近圓滿。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