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16日至5月8日,蘇聯紅軍對納粹德國發起了戰略性進攻,史稱柏林會戰。戰役結束,柏林被攻陷,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結束。
隨著時間的流逝,倒在勝利前夜的30萬蘇軍也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慢慢被人們所淡忘。
柏林會戰
1944年5月英法等盟軍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登陸,成功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極大地緩解了蘇聯在東線戰場上對德作戰的壓力。
1945年3月,第1、第2白俄羅斯方面軍向北發動了聯合進攻。羅科索夫斯基的第三近衛坦克軍控制了科斯林以東的公路和鐵路,切斷了德軍第二集團軍的對外交通聯系。
此時,蘇軍向西把德軍第三裝甲集團封鎖在什切青以東奧德河入海口的灘頭陣地上,向東把德軍第二集團軍困于科沃貝格、格丁尼亞、但澤等港口附近。蘇軍繼續向東推進,于3月28日拿下格丁尼亞,兩天后攻占但澤。
德軍在波美拉尼亞和西普魯士的戰局日益嚴峻,為了獲得一場勝利以鼓舞士氣,希特勒命令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在匈牙利的巴拉頓湖以東發動了一場名為「春季催醒」的攻勢,企圖在蘇聯軍隊和瑙吉考尼油田間建立一條緩沖帶。
柏林會戰
隨著天氣轉暖,氣溫上升、冰雪消融,融化的雪水使得地面泥濘不堪,加上蘇軍裝甲部隊的攻擊,第6黨衛裝甲集團軍的推進之路變得極為艱難,最后不得不向巴拉頓湖西岸撤退。「春季催醒」行動變成了一場孤注一擲的撤退。納粹穩定住前線的計劃宣告破產。
蘇軍利用德軍的潰退,繼續將戰線向西北推進,目標直指維也納。希特勒派遣南面的第25裝甲師和元首擲彈兵師保衛維也納。但當帶領德軍突擊部隊的斯科爾茲趕到維也納時,為時已晚。斯科爾茲在對希特勒的報告中,稱形勢「令人沮喪,到處充滿了失敗的跡象,現在已經沒有可能去創造另一個布達佩斯。」
此后,納粹的壞消息一個接一個。
曾被希特勒稱為「東線的救星」的納粹核心軍官莫德爾,在柏林之戰前夕收到希特勒直接命令——帶兵馳援柏林。而此時,他正在被美軍壓退至萊茵河東岸,被困于德國工業重地魯爾區。
希特勒
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絕望,面對不可能完成的軍令,他懷疑是否還要繼續讓自己手下的士兵去送死,于是他下令解散B集團軍群,自己則走進杜魯伊斯堡附近森林中自盡。32萬德軍投降,成為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投降。
不久,最讓德軍絕望的壞消息從「帝國中最堅固的要塞」——科尼斯堡傳來。
4月6日蘇軍對科尼斯堡發起進攻。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在此地集結了4個集團軍,近14萬名士兵、5000門火炮和重型迫擊炮、538輛坦克、近2500架飛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