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相信很多人都背誦過,就算你現在忘了大部分內容,至少有一句,你一定是記得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想起這句千古名言,我們不得不說一說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戳中了很多讀書人的心坎,這也是古代讀書人修身立德的標準,也就到了現代,讀書人才徹底淪陷,古代的讀書人,人家還是有人生至高追求的,現在的讀書人,不是淪為鷹犬,就是淪為幫兇。
范仲淹,為讀書人,做了一個典范,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啊!以至于幾百年后,范仲淹的名號還能澤被子孫。
據說在明朝時期,有一次朱元璋準備判一名官員死刑,翻看案卷的時候看到了這個人的籍貫和姓名,于是把他找來問話:「你不會是范仲淹的后人吧?」
對方答道:「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孫。」
朱元璋聽完后沉默了,命人找來錦帛,在上面寫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朱元璋將這幅字送給了這位官員,還下旨說:免除了五次死罪。
這在老朱身上,可以說殊為難得啊,這麼一個可以說半文盲,居然還如此推崇范仲淹,不得不說,范仲淹的影響力,真是太大了!
由此可見,范仲淹極力倡導的「先憂后樂」精神,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后人。
范仲淹難道就靠這麼一句名言流傳千古嗎?
當然不是!
我將通過三個故事,帶你了解這位有著遠大志向的范仲淹。
01 過硬人品
很多人知道范仲淹的名字,是姓范,名仲淹,字希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他還有另一個名字:朱說。
原來范仲淹的父親曾經是吳越國的大臣,自己的母親謝氏身份其實是妾室。
在范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被當時的正室夫人給趕了出來。
為了維持生計,母親謝氏只好改嫁了一位姓朱的男子,而范仲淹也因此改名「朱說」。
范仲淹的年紀還小,并不記得這些事情,而朱氏也沒有對范仲淹有什麼歧視行為,這讓母親感到寬心。
朱家子弟和范仲淹都很刻苦學習,在范仲淹21歲的時候,就得到了當時名人的夸贊。
但是每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是不同的。
范仲淹雖然得到了夸贊,但是沒有自大,而是更加嚴格第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
朱家的子孫卻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他們覺得人生在世,就應該及時享樂。
于是兩方在這些事情上經常起沖突,范仲淹經常批評他們不應該過于沉迷享樂。
有一次朱家的子孫實在受不了范仲淹的啰唆,于是脫口而出:「我自己用我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
范仲淹聽到這句話大惑不解,經過一番調查才發現了自己的真實身世。于是范仲淹決定要自立門戶,不能讓人瞧不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