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尼采是個瘋子,他說了一些很有道理的瘋話:
一切文字,尤愛以血書者。
路遙就是這樣一個作家,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寫作,他是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文學,文學沒有讓他享福,但讓他的靈魂在接連不斷的苦難之中,熠熠生輝。
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時,路遙身體已經累垮了,出了嚴重的問題,他擔心自己隨時會死,所以想多寫一章是一章,能多完成一點是一點。
那時候,他經常一邊流淚,一邊寫作,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
有一次,王天樂正在進行采訪工作,突然接到哥哥的電話,讓他趕緊趕回去,王天樂知道路遙身體不好,以為他病情又嚴重了,就丟下工作匆忙而去。
當他趕到路遙住所,打開門,路遙眼睛紅紅的,流著眼淚痛苦地說:
田曉霞死了。
王天樂一開始,都沒意識到路遙說的是小說里的人物,反應過來后,他對路遙說:
你已經成了弱智,別人要是知道這事,肯定會以為咱倆是精神病。
一個這樣的作家,寫出來的作品,才最是感人,因為他寫的,都是他心靈里生出來的文字。
苦難不是一個好東西,甚至是一個很壞的東西,是摧殘人性的。
然而很多時候,正是生命的苦難,造就了無數偉大的靈魂。
放眼望去,那些偉大的靈魂,都是歷經苦難依舊昂揚的少數人,他們經受著人類共同的苦難,卻從不屈服,反而用自己的生活,彰顯了生命的強悍。
他們告訴我們,苦難是人生的現實,卻不是人生的結果。
1949年12月,在陜北貧困的農村里,路遙出生了。
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大字不識得幾個,所以連個像樣的名字也取不來,便叫這個剛出生的孩子‘衛兒’,直到上學后,衛兒才有了大名——王衛國。
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努力種地,勉強夠一家人吃飽,孩子的降生,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更嚴重的是,路遙降生之后的幾年,家里連續添了幾個孩子,家庭負擔直線上升,作為家中長子,小路遙幫母親做事,喂雞,趕雞,母親做飯時他摟柴、燒火。
到了四五歲,他便能給在地里干活的父親送飯,甚至有時候還要跟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收麥子,掰玉米,收黑豆。
路遙也不是個安分的主,他腦子靈活,力氣也大,很快就成了村里的孩子王,身后跟著一幫小弟,浩浩蕩蕩。
到了上學的年紀,其他人都去上學了,路遙還得在地里干活,他羨慕不已,經常看著學校發呆。
父親知道他的心思,就讓他跟著去上學,路遙很懂事,每天放學,就用最快的速度沖回家,幫父親干活。
可是上學是個很費錢的事情,一家人連飯都吃不飽,哪里還有多余的錢供他讀書。
7歲時,路遙被父母送了人,他不愿意,但父母告訴他,只有這樣,才能繼續讀書,因為家里實在供不起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