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大家想到的無非就是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
但是李廣的存在往往就是襯托衛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成就。李廣難封的典故讓很多人為李廣抱不平的同時,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那種心境。但是李廣難封的確也有他生不逢時的緣故,但是更多的原因也是其本人造成的。
在和匈奴的對抗中,大漢王朝前期都是以防御為主,而此時的李廣是大漢朝最耀眼的星星。他所駐扎的領地讓匈奴人都不敢前進半步。 可是匈奴終究是大漢朝的心腹之患,前期一直以防御為主的大漢王朝并非不敢和匈奴對抗,只是時機未到。
元光二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定在馬邑設伏伏擊匈奴單于的軍隊時也意味著漢王朝的忍耐已經結束了。從此漢王朝不再是任匈奴宰割的羔羊了,雖然此次伏擊以失敗而告終,但也宣誓了漢王朝的決心。但是由此開始也造就了李廣的悲劇,因為此前漢王朝一直以防御為主,而李廣本人是防御型的將領。
當漢武帝決定出塞攻擊匈奴之時,其兩方的攻守態勢已經變了。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齡很大了,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改變自己的戰術戰法。而因此漢武帝則必須要選擇銳意進取,擅于進攻的將領。就在此等情況之下,衛青登場了。
衛青在當時還是個毛頭小子,因為姐姐衛子夫的緣故而遭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也因此被漢武帝委以重任到軍中去任職。
大漢的軍功制度承接的是大秦的,沒有軍功而身居高位是很容易被鄙視的,更何況衛青是靠著自己的姐姐衛子夫上位的。這更加令許多沙場老將不爽,但是此時的衛青沒有因為這些而感受到了委屈,而是默默的等待機會。
其實也從這可以看出後來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不是沒有原因的。后期的衛青可以說的確稱得上權傾朝野,在當時那個愛好養門客的年代,衛青做人反而是小心謹慎,沒有用權利而為所欲為。
當然這也可能和他的出身有關,他本身就是個私生子從小就不受父母待見。長大后又因為出身卑賤所以只能去給人家去當騎奴。但是正是這些經歷讓后世的兵家將領都以超越衛青霍去病為榮。
很多的將領也都是出身于窮苦,為了能一步一步的達到心中的那個高度就會給立一個榜樣。而千載之前的衛青以奴隸之身能成為萬人敬仰的大將軍,那麼自己也可以。
好像扯遠了,那麼言歸正傳。在馬邑之圍后,匈奴對漢朝那舉動異常的憤怒。在他們眼里,漢朝應該還是以往那順服的羔羊,卻沒有想到這批羔羊也敢做出這樣的舉動。
或許此時的匈奴人認為自己還是草原上那群孤高的野狼吧,因此對于這群被他們看做是羔羊的漢朝展開了瘋狂的報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