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湘軍自1854年組建參戰以來,歷經征戰,二十年間,勢力遍及中國,王闿運稱:
湘軍則南至交趾,北及承德,東循潮汀,乃渡海開台灣,西極天山、玉門、大理、永昌,遂度烏孫,水屬長江五千里,擊柝聞于海。…無他故,專滅洪寇之功耳。
正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后,湘軍集團勃然崛起。
曾國藩在湖南組建湘軍時就懷著仿效明朝戚繼光、取代綠營,因此,他在湖南取勝后,率湘軍殺進湖北,連續與太平軍在武漢及田家鎮血戰,不惜孤軍飛速沿江而下,發動九江會戰。
此時,曾國藩志驕意盈,妄圖一舉而下天京,搶奪頭功,迅速在長江中下游建立湘系集團的勢力圈。
可是,太平軍的英勇反攻與咸豐的猜疑,使曾國藩的美夢旋即破滅。湘軍被迫在湖北、江西苦撐,曾國藩集團受到清廷的多方擊肘與歧視,發展勢力困難重重。
可是,逆境使他們深感榮枯與俱,必須強化內部團結,傾力對付太平軍的威脅和清朝地方督撫的分化吞并。清廷也采取扶植胡林翼取代曾國藩的策略,在湘系頭目之間打進楔子,結果未能得逞。
直到辛酉政變后,東南諸省綠營皆被太平軍殲滅,清廷別無力量鎮壓太平天國,才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節制東南四省軍務。
至此,長江中下游各省盡入湘系勢力圈。
曾國藩函告李鴻章說:
長江三千里,幾無一船不張鄙人之旗幟。外間疑敝處兵權過重,利權過大。蓋謂四省厘金,絡繹輸送,各營兵將,一呼百諾,其相疑良非無因。
自三藩叛亂削平之后,漢族實力集團從來沒有如此強盛。曾國藩一生歷盡艱苦,無時不感到清廷對他的畏忌,功高震主難以善終的史例總使他戰兢不安,必須自籌后路。
首先,曾國藩盡力舉薦親信上台,胡林翼亡故后,左宗棠、李鴻章被舉為浙蘇二省巡撫,他們各自招募軍隊,構成兩股新的勢力。
而且,還有郭嵩燾、劉長佑、楊岳斌、閻敬銘、劉蓉、沈葆楨、唐訓方等都同時被擢為督撫,他們或來自湘系,或曾在湘系幕府運籌。
再說,四川總督駱秉章、湖廣總督官文、兩廣總督毛鴻賓等是湘系集團的支持者,他們又必須借助湘軍鎮壓防區的人民反抗,就不能不與曾國藩等結為奧援。
曾國藩為鞏固湘系勢力,減少實力派之間的摩擦,乃加強與他們的橫向聯系,派遣湘軍前往增援,取得他們諒解和支助。
于是,全國大多數督撫都被曾國藩籠絡、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勢力網絡,隱然對清廷產生巨大的卻是無形的壓力,迫使慈禧——奕訢集團承認與接受太平天國運動后的既成權力分配格局,難以削奪湘系集團的實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