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抗戰勝利前后,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的群眾,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武裝斗爭,史稱「三區革命」。
1945年8月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中,這場革命,成為左右談判的重要因素,以至于中蘇雙方,討價還價,成為斯大林逼迫蔣介石放棄外蒙主權的一個重要籌碼。
在盛世才推行「六大政策」期間,由于有蘇聯和中共的幫助,推動民族抗戰,發展經濟、教育、文化事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暫時延緩了大規模反抗斗爭的爆發。
但盛世才從親蘇、親共,一變而為反蘇,迫害共產黨人和社會進步分子,新疆各項政策突然來個 180 度的大轉彎,各種社會矛盾一下子暴露了出來。
據統計,新疆各民族、各階層被盛世才投入監獄者達10多萬人,被慘遭殺害處決者在 5 萬人以上。
一些著名的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如阿山區哈薩克族省建設廳副廳長巴彥毛拉、行署秘書長滿凱、艾林郡王、沙里福汗、滿楚克、阿里木台吉、克克那衣台吉、麻合木,宗教領袖阿合特阿吉,以及青河代表巴彥拜副總管、巴彥哈達木副總管等,均被投入監獄。
1939年底至1940年初,盛世才下令成立了清槍委員會,收繳阿山民間槍支,獵槍也在收繳之列。
哈薩克牧民對此強烈不滿,因而引發了有數千人參加的暴動。
大批中央軍入新,連年對阿山作戰,省軍擴增了一倍。巨大的軍費開支使新疆財政入不敷出,造成巨額財政赤字,新疆經濟已達到崩潰邊緣。
1943年3月,盛世才為擴編騎兵,下令征集 1萬匹軍馬,美其名曰「捐獻軍馬」。無力獻馬者,「將馬折價,每匹須交 700元新疆幣。」
這項沉重負擔,大部分落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牧民身上,迫使三區人民起來反抗。
加之,對蘇貿易斷絕,造成日用品奇缺,物價飛漲,出口農產品暴跌。1942年到1944年,大米、面粉、肉類價格上漲5倍。
1944年下半年,物價又比上半年上漲了10余倍,普通公務員和其他社會階層困苦已達極點。新疆革命時機成熟了。
蘇聯將自己的勢力撤出新疆,但絕不意味放棄新疆。為了中亞地區的安全和穩定,蘇聯決不允許新疆出現反蘇政權。聯共(布)中央決定全力支持新疆革命,徹底推翻新疆的反蘇政權。
1945年,國民黨軍訓部長白崇禧在重慶告訴[毛.澤.東]:
「在伊犁地區,當地的起義者擁有蘇聯生產的大炮、坦克和飛機。」"當伊犁人民掀起武裝斗爭之后,蘇聯又立即派遣武裝力量,或化裝入境支援,或直接參加作戰;派遣以庫茲洛夫將軍為首的高級顧問團秘密進駐伊寧,對外以「二號房子」為代號,全面控制伊犁方面的一切;派遣以曾在新疆擔任督辦公署少將參議的帕里諾夫為首的軍官團入境,建立并掌握作戰、情報、通訊等機要部門,部署和指揮重要戰斗,迫使國民黨軍隊和政府官員迅速從伊犁、塔城、阿勒泰全面撤退;派遣和安排眾多的蘇籍人員,其中不少人曾在新疆工作多年,入境擔任伊、塔、阿各地各級官員的副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