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二破江南大營后,干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右軍主將劉官芳等于5月11日登朝慶賀,同時商量下一步進軍的戰略部署。
當時的軍事態勢是:
在西線,從1859年秋開始,曾國藩和胡林翼就決定以湘軍主力進攻安慶。
對于太平天國來說,安慶在戰略上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保有安慶,天京西面就有了可靠的屏障,長江水路就可以暢通,巢湖平原的糧食也就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往天京,以保證軍需供應。
同時,安慶也是太平天國與皖北捻軍聯絡的重要據點。英王陳玉成主張先救安慶,攻打曾國藩的湘軍。
在5月11日天京慶功會議上商議「進取良策」時,干王卻否定自己和英王陳玉成先救安省的正確意見,反而決定集中兵力先東征蘇州、上海。
據洪仁玕後來回憶會議討論的情況是:
英王意在救安省,侍王意在取閩、浙,獨忠王從吾所議云:為今之計,自天京而論,北(西)距川陜,西(北)距長城,南距云貴兩粵,俱有五千里之遙,惟東距蘇杭上海,不及千里之遠,厚薄之勢既殊,而乘勝下取,其功易成,一俟下路既得,即取百萬置火輪船二十個,沿長江上取。另發兵一枝,由南進江西,發兵一枝,由北進蘄、黃,合取湖北,則長江兩岸俱為我有,則根本可久大矣」。
經過激烈爭論,最后洪秀全批準洪仁玕、李秀成東征蘇常的戰略決策。
這個決策不僅否定了李世賢取閩浙的下策,也否定了陳玉成先救安省的上策,而是采取先東征后西征的折中戰略方案,顯然有忽視西戰場的嚴重缺陷。
但是,東征的最終目的是為西征做準備,戰略重點仍然放在西線戰場。這在當時仍然不失為一個中策。
天王洪秀全批準洪仁玕等的東征決策后,即令李秀成率軍東征蘇常,并特別關照「限一月肅清回奏」。
洪秀全的這個限期很重要,意圖是在東路不與敵人糾纏,以致延誤時間,目的還是為了保證戰略重點迅速移到西線戰場。
這次東征的具體部署是:
(1)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定南主將黃文金、靖東主將劉玱琳等隨忠王李秀成東征蘇常;(2)右軍主將劉官芳等回皖南原防,屏障天京西側;(3)英王陳玉成渡過江北,往攻揚州,以保障天京而牽制清軍,使其不得南救蘇南。
5月25日,李秀成率大軍數萬人從天京出發,揭開東征戰役的序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