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謀權篡位的梟雄中,趙匡胤是最顧及臉面的一位。尤其是趙匡胤出身的五代十國時期,王朝更迭往往伴隨著殘酷的流血事件,上一個王朝的覆滅,也就代表著一個皇族的滅亡。但趙匡胤發動兵變后,其做法堪稱「宅心仁厚」,他下令勿要傷害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
從後來的實踐看,此話并不只是場面話,而是出自趙匡胤的真心,他確實想將篡位之事做的看起來「光明磊落」,以不落人口舌。趙匡胤本人做到了,但可惜的是,還是有一位后周的將領慘死在政變過程中,導致趙匡胤的「和平禪位」,最終沾染上了后周忠臣的鮮血。而這個結局悲慘,成為后周唯一被殺的將領,就是韓通。
韓通起初是后漢高祖劉知遠的部將,他十幾歲時就加入軍隊,由于作戰英勇,體格健壯,成為騎兵隊長,屢建功勛。劉知遠死后,郭威成為后漢的頭號統帥,他被后漢隱帝命為樞密使,掌管兵權,此時韓通亦歸郭威節制。
乾祐元年(948年),新帝即位,河中、永興、鳳翔三鎮野心膨脹,趁機鬧事,合兵造反,郭威奉命前去征討。韓通在郭威麾下任先鋒,他率領騎兵沖鋒陷陣。一次作戰中,韓通身被六創,仍堅持作戰,將敵人打敗。郭威自此注意到這個悍將,將他引為心腹大將。
韓通長時間在郭威手下作戰,又成為郭威的心腹,所以郭威與后漢隱帝決裂后,韓通理所當然支持郭威,發動政變。韓通當時手握兵權,是后漢的重要將領,所以他的支持對于郭威成功篡位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威稱帝以后,獎賞韓通,任命他為雷州刺史。
郭威死后,柴榮即位,他同樣是一位雄主,讓韓通十分敬佩,決心為柴榮鞍前馬后。柴榮亦十分器重韓通,不論是抵御契丹的進攻,還是征討后蜀,韓通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立下大功。
韓通從郭威到柴榮,侍奉后周兩代君主,皆盡心竭力,履立功勛,是朝廷依托的重臣。柴榮沒有虧待韓通,到論功行賞時,他因為韓通的忠心,讓他作禁軍的副統帥,并授予他節度使的官職。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局勢微妙了起來。誰都沒有想到,英明雄武的周世宗柴榮突然病死,留下了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和無依無靠的皇后。孤兒寡母,卻掌控著后周的最高權力,他們的處境可想而知。
由于柴榮死的太突然,他幾乎沒有作出什麼準備,只能匆匆提拔幾個心腹,就一命嗚呼了。柴宗訓即位后,朝中就暗流涌動,謠言四起,大家都說有人可能要謀權,而絕大多數流言最終都指向趙匡胤。
柴宗訓和太后不是不想對趙匡胤動手,但此時雙方的力量差距過于懸殊。由于趙匡胤的蟄伏和低調,他的權勢在柴榮死前沒有遭到打擊。等到柴榮死后,趙匡胤已經是殿前司的老大,而侍衛司的高級將領中,韓令坤是趙匡胤的結拜兄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