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以后,由于我國兵力薄弱以及裝備落后,所以日本在正面戰場頻頻得手,沒用多長時間便占領了我國大片土地,甚至沉浸在勝利中的日本人還打出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而在淞滬會戰過后,岡村寧次便提出了攻占湖南的重要性,這也使得日軍一時間瘋狂進攻湖南,想要實現這一戰略意圖。
根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在侵華期間和國軍一共進行了22次大規模戰役,其中僅在湖南就進行了七次。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七次戰役日本人打得并不順利,可以說是勝敗參半,而且就算是日軍取得勝利,他們所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沉重的。就以衡陽保衛戰為例,這場戰役雖然以我軍失敗告終,但在軍長方先覺的領導下,日軍在衡陽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當時我軍總共陣亡6000余人,受傷8000余人,但日本的陣亡人數卻在萬人以上,傷兵更是不盡其數。可以說這場戰役雖然日本人取得慘勝,但我軍卻在正面戰場極大地挫傷了日軍的銳氣,讓其不敢再輕視我軍。
而在後來的長沙保衛戰中,國軍名將薛岳更是創立了天爐戰法來對付日軍,在先后三次戰役中,總共殲敵六萬余人,創下了我軍在正面戰場的殲敵記錄。不都不說日軍雖然迫切想要攻占湖南,但他們在湖南的每一步卻是舉步維艱,根本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順利。而且更讓日軍惱火的是,直到在抗戰結束,他們都沒能完全攻下湖南,不得不說這也是我軍所取得的偉大勝利。不過雖然日軍并沒能攻下湖南,但在漫長的戰爭交手中,湖南儼然是成為了一片焦土,所以在後來的戰后重建中,我國也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資金,以彌補湖南在戰中所受到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