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秋天,家裡的蘋果熟了,姥姥竟還和往年一樣送給鄰居家嚐嚐鮮。
倪萍覺得姥姥太傻了,姥姥則解釋道:
「他們做了這樣的事,估計要內疚一輩子。我要揪著不放,我也會難過一輩子。」
想起王爾德的一句話,為了自己,我必須饒恕一些人。
面對傷害,很多時候,選擇原諒,並非因為軟弱,而是一種自我解脫。
莫言小的時候,因為家裡窮,經常跟著母親去地裡撿麥穗。
有一次,看守麥田的人來了,其他人紛紛逃走,只剩下小腳母親被抓住。
結果,母親被狠狠地扇了一巴掌,嘴角直溢血。
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莫言記憶中,讓他時常在深夜驚醒。
多年過去,莫言和母親在集市上碰見了那個守田人,他已經白髮蒼蒼。
莫言衝上去就想找他算賬,卻被母親一把拉住。
母親搖搖頭,輕輕說道:「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母親的一席話,讓折磨了莫言多年的夢魘,頓時煙消雲散。
季羨林在《一生自在》中說過:
如果不能忘,那麼痛苦會時時刻刻都新鮮生動,時時刻刻劇烈殘酷地折磨你,不如放下,淡漠、再淡漠、再淡漠。
很多時候,你過得太苦,並非境遇太糟,而是我們反復去揭開結痂的傷疤。
和過往斤斤計較,就是在任由它反復地傷害自己。
把心放寬,釋懷了曾經的傷害,才能騰出手,去擁抱幸福的未來。
3
智者忽略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曾飽受爭議。
有人根本沒看過他的作品,卻詆毀他滿紙胡謅。
有人見他遲遲不發新書,就諷刺他江郎才盡。
對于這些中傷,莫言本可以據理力爭,為自己討個公道,但他只是莞爾一笑:
「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像是我,漸漸地,才發覺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干的人。」
說完,他就一頭埋進新作品的創作中。
七年後,新書《晚熟的人》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
曾經的質疑聲,也都隨之消散。
正所謂,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面對他人的攻擊與辱罵,選擇無視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沈從文曾收畫家范曾為徒,二人私交甚好。
可特殊時期,范曾為了邀功自保,第一個就跳出來指責沈從文「牛鬼蛇神、有嚴重的錯誤」,還羅列了各種莫須有的罪名。
結果沈從文被下放乾校改造,吃盡了苦頭。
很多朋友都為他鳴不平,譴責范曾是「中山狼」。
可沈從文卻沒作回應,而是全身心投入古代服飾這一空白領域研究。
十多年後,沈從文得到了平反,第一時間就出版了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轟動了學術界。
正是沈從文對背叛的忽略,他才有精力完成研究,取得碩果。
我們這一生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小人、惡人。
跟他們有所糾纏,哪怕你胸懷再寬廣,也會被負面情緒影響。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會在這些瑣事上過多糾纏,即使遭受誤解和攻擊,也會選擇直接無視、忽略。
正如央視主持人房琪所說:「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任他囂張猖狂,只要你不入心,他人就無法給你帶來傷害。
正所謂,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持守自己的內心,走好自己的路。
當你變強大了,那些傷害你的人,連背影都會消失不見。
最後,為大家分享一個莫言筆下的故事。
村里有個單身漢叫武功,整日遊手好閒。
他看見路過的車要啐一口痰,看到打扮漂亮的姑娘也要說幾句閒話。
有的人氣不打一處來,就跟他纏鬥,結果兩個人都鼻青眼腫,狼狽不堪。
有的人反擊了兩句就原諒他了,第二天還是被他砍光自家地裡的玉米秸稈。
也有一類人索性不搭理他,他罵他的,我干我的,最後反而相安無事。
你看,同樣遭遇了武功的辱罵與挑事,不同的處理方式卻有著迥然的結局。
就像莫言說的:
很多人和事,就像是一陣風刮過,你要做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塵,轉身沉靜走開。
面對一些侵犯與傷害,越是睚眥必報越是爛事不斷。
學會屏蔽外界的紛擾,選擇忽略與無視,才能享得清淨,回歸自我。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