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戰役官渡之戰復盤:曹操是怎樣以4萬擊敗袁紹11萬兵馬的
三國時期最早登場的霸主人物是董卓,雖然燒了洛陽緊急撤離長安,但長安不是他的安樂窩,很快董卓遭到刺殺,所有屬于他的部隊變得四分五裂,此時曹操眼光很準,見縫插針的在這樣的一個亂局當中成為了北方的領導人物,而本來曹操也僅僅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軍閥。
挾天子
曹操下的第1步棋就是趕緊把小皇帝去接過來,然后依靠小皇帝的圣旨幫助自己兵不血刃的征服北方其他小勢力的土地。其實除了曹操之外,當時北方最大的勢力還有一股就是袁紹,袁紹其實也有思考過控制皇帝,但是袁家是漢朝的老臣,四世三公都效忠于大漢,這會還有一個叫袁隗的人是死忠漢室的大臣,因此袁氏對漢家天子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敬畏。
猶豫就會敗北,袁紹猶豫了,所以小皇帝就被曹操先下手為強了。
幾年之后,袁紹意識到情況越來越不對,如果曹操繼續利用小皇帝來發布圣旨的話,整個天下包括自己的勢力全都會被他給消化掉,盡管小時候是朋友,但袁紹終于忍不住了,決定對曹操發動一場攻擊。劉備此時在曹操的領地內當州牧,然后劉備跟袁紹拜了個把子拜把子做什麼呢?就是造反,反誰?當然是曹操,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反曹聯盟。
袁紹的第一波進攻
自己領地造反了,曹操萬分焦急,第一時間就派遣最強大的部隊去鎮壓,想要做到最短時間內完成對劉備的打擊,而曹操確實做到了,劉備造反才沒兩天,直接就被曹操收復了。當然劉備也已經為袁紹爭取了足夠多的時間,曹操去平反,而此時北方防線空虛,袁紹大軍已然壓境!
雙方的兵力差距非常明顯,所以這也是曹操最得意的一場勝仗,袁紹10萬大軍加1萬重騎兵,曹操總兵力只有4萬。
袁紹大軍橫在邊境,首先是派了一支4000人的騎兵部隊來火速奪下延津,因為他們兩個勢力是隔著黃河而戰,如果能夠在黃河這邊有一個據點,那麼這一次進攻會事半功倍。然而曹操雖然人在平叛,卻在未卜先知的在延津留下了1000人的部隊防守,再加上1000援軍可以趕到一共有2000兵馬,古代戰爭中防守一方占據了很大優勢,所以袁紹第一次進攻以失利告終。
官渡
這場戰爭的名字叫做官渡之戰,那麼主戰場肯定是在官渡,曹操早就已經料到了這將會是雙方的主戰場,所以提前運了很多糧草在這里囤著,這同樣是曹操的先見之明。
雙方在延津小規模的交火了一次之后,曹操也已經平定了劉備,并且大軍開始趕往官渡。
弓箭手在對射的情況下是高對低有優勢,所以攻城方通常會損失慘重,袁紹既然準備了幾年才進攻,那麼肯定是早有預謀,他造好了幾台很高的攻城車,比曹操的城墻還要更高,然而曹操可能是早就得到了情報,然后用投石車把攻城車輕而易舉的毀了,攻城的捷徑被破壞,袁紹只得圍城打消耗戰,戰局一如曹操所料陷入了僵局,糧草補給才是獲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關鍵。
兩燒糧草
兩燒糧草是曹操在官渡之戰當中最明智的決策,并且為這場戰爭奠定了決定性的勝利,曹操先想辦法偷襲燒毀了袁紹部分糧草之后,袁紹軍對糧草的保護就更秘密了,後來曹操根本就不知道袁紹大軍主要的糧草堆積在哪。
其實這個地方是烏巢,而袁紹軍中一個叫許攸的人帶來了這個很重要的情報,估計這家伙本來就是曹操的奸細,不然敵方軍師叛變說的話你也信?萬一是個套不就完犢子了?(三國志說是許攸與袁紹不合產生了矛盾,但按邏輯來分析,許攸大機率本來就是曹操的人。)
所以曹操很快又把袁紹的主要糧草給燒毀了,糧草告急,這逼得袁紹不得不強攻,然后整個戰局的天平就徹底偏向了曹操。
曹操不缺糧嗎?為什麼是燒?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發現了袁紹的兩處糧草囤積地之后,他都采取了一個措施叫做燒,而并不是把它們帶走,其實曹操的軍隊同樣很缺補給,之所以燒了而不是自己用,是因為托運糧草的速度很慢,需要很長的時間。而袁紹的重騎兵趕到可以把曹操殺的頭破血流,所以能忍住貪念,懂得哪些東西是能要的,哪些東西是不能要的,這才是曹操能夠以少勝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