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統一戰爭,大多由北方政權主導。而南方政權發動的北伐,往往是以失敗告終。
在很長時間里,北伐不可能成功,可以說是一個無法被打破的魔咒。
但是,這個魔咒隨著明朝的建立,終于被打破了。
1367年十月,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后,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領25萬精兵沿著大運河北上攻打山東。
半個月后,明軍順利跨過黃河故道(南宋初期黃河下游改道),攻陷邳州(江蘇雎寧西北),然后在邳州分兵。
一路由都督同知張興祖率領,向西進攻,負責在徐州、濟寧、東平一線牽制元軍;
一路由徐達、常遇春親自指揮,負責攻打山東元軍的大本營益都。
分兵之前,朱元璋出于穩妥考慮,指示徐達「如向益都,當遣精銳扼黃河要沖,斷其援兵,可以必克。若益都未下,即宜進取濟寧、濟南。二城既下,益都、山東勢窮力竭,如囊中物矣。」
以北方的地勢而言,朱元璋的考慮不無道理。
北伐的25萬明軍,多為步兵,騎兵只有兩萬,部隊的機動性不足。
如此兵種配置,在地勢平坦,缺少河流,且戰場寬度極大的山東,極易被元軍的騎兵襲擾后勤線。
不過,明軍進入山東后,連元軍騎兵的影子都沒看到。
當時元軍在山東的最高指揮官普顏不花畏懼明軍,固守益都,不敢出戰。
山東其他州縣的元軍也均是龜縮不出,不敢與明軍野戰。
元軍分散駐守,「揚短避長」,這就好辦了。
十一月十二日,徐達率軍攻下沂州,斬殺守將王宣。
見明軍勢大,駐守沂州附近的嶧州(山東嶧縣)、莒州(山東莒縣)、海州(江蘇連云港)、日照等地的元軍紛紛投降。
同時,張興祖一路也是連連告捷。
十一月二十九日,明軍攻陷益都,擊斃普顏不花。
隨后,徐達指揮明軍乘勝追擊,陸續攻占壽光、臨淄(山東淄博)、昌樂、高苑(山東高青)等縣。
在明軍攻城略地的時候,駐守濟寧的元將脫因帖木兒(王保保之弟)一直在猶豫不決。
他想出兵迎戰徐達,但又擔心打不過。思前想后,脫因帖木兒最終還是決定溜之大吉,帶著部隊逃到了洛陽。
到了1368年二月二十五日,徐達率軍攻下東昌、樂安(山東廣饒)后,山東大局已定。
整場山東戰役,明軍如風卷殘云一般,僅用時三個月便取得俘敵3.2萬、繳獲馬1.6萬余匹、糧59.7萬余石、鹽5.37萬余引、布絹8.07萬余匹的大捷。
拿下山東后,徐達按照朱元璋在戰前制定的戰略,并沒有直接直取大都,而是揮師向西,進攻河南。
元順帝得知山東丟失的消息,急令關中、山西的元軍增援河南,企圖將明軍堵截在黃河南岸。
可是,元順帝此時已經沒有威嚴了。
駐守關中的李思齊、張良弼,割據山西的王保保,均不服從調遣,他們只想坐山觀虎斗,看看誰先出手,然后伺機瓜分勝利果實。
無人奉召,元順帝也很無奈,只能將希望寄托在駐守河南元軍身上。
當時駐守河南的元軍分為兩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