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家庭,父母過世之后,兄弟姐妹就不交往了,甚至反目成仇。
到了清明節,也沒有人組織大家去掃墓,令人心酸。
當然,也有一些家庭,父母過世了,兄弟姐妹就是最親的人,一起推動大家庭持續走向興旺。
俗話說:「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
非常明顯,家庭能不能興旺,和相處的模式關系很大,并且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使其保持在最佳狀態。
以下幾種相處模式,對于失去父母的兄弟姐妹來說,需要學會,并且踐行。
01
算好錢賬:在分配父母的遺產時,還要共同承擔父母的「債務」。
很多家庭,在父母過世后,個個都盯著遺產,希望自己能夠多拿一份。
也有人,把自己如何孝順父母的事情搬出來,把對方如何不孝順的事情也搬出來,為了得到遺產,不遺余力。
話又說回來,你承擔了遺產,就不要承擔債務嗎?
有人會想盡辦法,把父母留下的債務搶到自己家嗎?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到底是自私的,只懂得進賬,不能出賬,從來不會吃虧上當。
繼承,不僅僅是得到什麼,還有可能是付出什麼。
通常,得到和付出是相輔相成的。
認真算一算父母的遺產,也分配好父母的債務,對于金錢,算清楚,及時歸還;對于情債,及時去對方家庭走動,給予關懷,或者延續。
北宋時,蘇軾的母親沒有等來兒子中進士的消息,就過世了;父親蘇洵在做官一段時間后,也過世了。
蘇軾和弟弟蘇洵,送走了父母,然后一合計,父親留下了老家的房子和土地,也在京城留下了一個小院,同時父親留下了房貸。
父親為了在京城居住,向二哥借了不少錢。
蘇軾和蘇洵一起過節衣縮食的生活,把俸祿拿出來,把父親的債務都還了。至于父親在京城的房子,也沒有爭。畢竟,他們為官,多數時間在京城之外。
人啊,不僅自己要講誠信,還得引領全家人講誠信。
一家人,世世代代都誠信為本,就會留下好的家風,有更大的名氣,從而做什麼事情,都會得到社會的幫助。
02
放大格局:在幫助大家的時候,還要放棄「得到回報」的想法。
黑格爾說過:「與所愛的人長期相處的秘訣是:放棄改變對象的念頭。」
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凡事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拼命去改變對方。
發現對方的缺點,你會難受,并且你也沒有辦法改變。
兄弟姐妹之間的幫忙,不是買賣,虧本是常態,你也要有虧本的打算。
蘇軾被卷入烏台詩案,入獄了。
弟弟蘇轍很著急,愿意放棄自己的官職,為蘇軾留下一條退路。
當蘇軾出獄后,被貶黃州,蘇轍也因此被貶。
蘇軾寫詩,仍舊有些狂氣:「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還好,對于蘇軾的做法,蘇轍并不生氣,而是接納,并且靠自己的努力,再次被朝廷重用。
也有人分析,既然免去官職,能夠為家人避禍,那麼蘇轍持續升官,也就是為了再一次幫蘇軾避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