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中,運輸靠駝隊,而不是馬、牛車隊?這些真相你可能不知
在電視劇《大盛魁》中,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是駱駝,那麼為何要摒棄騾馬,采取以駝運為主、牛車為輔的方式?
提到駱駝,可能大多數人都覺得這種動物忍饑渴耐苦寒,肯定是跋涉不毛之地理所當然的首選馱畜。不過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很有必要細述駱駝的優勢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
不妨把馬、牛、駝這三種草原上常見的大型食草動物放在一起對比:
馬只有一個胃,胃容積十八升(以蒙古馬為準),不具有反芻功能;牛卻有四個功能不同的胃,容積一百三十余升,且會反芻。
牛的瘤胃可以使飼料在細菌作用下發酵,分解成細菌蛋白質,繼而降解為氨基酸,在進入腸道后被吸收利用;馬因為沒有瘤胃,發酵分解的過程都要在腸道中進行,但是馬的腸道又比較短,分解的飼料未經過充分吸收就排出體外,對植物蛋白的吸收率不高。
同樣的一份飼料,牛對其中植物蛋白成分的吸收率可達百分之七十五,馬只有百分之二十五。
在偽滿洲國時,日本人不讓中國人吃細糧,人餓得實在受不了,就去檢日本軍馬拉出來的糞便,曬干后用簸箕能篩出里面沒完全消化的玉米粒和燕麥粒,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馬的消化器官對植物蛋白吸收率低,解決的辦法只有細養和增加飼喂次數,所以才有了「馬無夜草不肥」這句俗語。
駱駝雖然只有兩個胃,同樣可對形質不同的干、液態食糜加以區別消化,且容量比牛還要大,對植物粗纖維和粗蛋白的消化能力也更高。
在外界植物蛋白攝入不足的情況下,反芻動物還可以利用尿素再循環功能提高蛋白利用率,其中又以駱駝的效率最高。
不管使用哪種畜力,都要求這種馱畜盡量不要從人嘴里搶食,偏偏騾馬的毛病就在這里。
相比之下,梭梭、沙棘等沙漠中的鹽堿植物,馬和牛都吃不了,卻是駱駝的主食。
鑒于駱駝身體機能的特點,它的精飼料是用大豆榨油或磨豆腐后剩下的豆渣,拌入食鹽、糖渣和微量大黃做成的咸豆餅。
駱駝可以在馱負物資狀態下持續十天行進而不飲水,憑此通過荒漠無水地域;有水時又能一口氣飲用上百升之多,再加以飼喂干草和豆餅,當天即可恢復體力,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它不僅不和人爭食,還不和其他牲畜爭食。
電視劇《大盛魁》中的駝隊可以專走荒漠地帶,將草勢相對較好的路線讓給販運活羊和馬匹的商隊,由此再細分出牛馬道、羊道和駝道。往來外蒙古的官民商旅一聽說要走駝道,不用再打聽了,肯定是環境最惡劣的路線。
駱駝的性情也要比馬溫順穩定,這種溫順不止表現在不易受驚,而且是駱駝經過數萬年野生群居生活進化形成的領駝隨群習性,只要有數峰通人性的領駝,整個駝隊的駱駝都會順服從命。
大盛魁一支兩百峰駱駝組成的商隊,由領隊的帶著二十個各有分工的伙計就足以應付了。
晚清同治朝末年,英國攝影記者約翰·湯姆遜獲準在中國內地游歷,他親眼見到超過兩千峰駱駝組成的販茶商隊。駱駝不和人爭食,押運物資需要的人手又少,這兩個優勢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就是運輸效率成倍提高。
具體到清軍運糧和晉商運貨這兩個范疇內,這種優勢就突出了一個「省」字。
一支駝隊里面,包括喂駱駝的豆餅、駝藥和駝夫的必要衣食行囊,只占馱負物資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其他都是運送到目的地的物資,輸送效率是騾馬車的百倍以上。
駝隊的組織單位,按照從小到大的數序是「鏈——把——房——運」。七到十峰駱駝,就可以算作一鏈;兩鏈湊一把,安排一名專職駝夫,俗稱「駱駝把式」。
每一「把」里面,體質最好的駱駝被安排在隊伍的首尾兩頭,并拴掛駝鈴。十把為一頂房子;房子無論多少,只要駱駝總數湊夠一千峰,就是一個運。
組織駝隊運送物資,俗稱「拉駱駝」,駝隊的總負責人叫領房掌柜或駝隊班頭,俗稱「駝頭」。隊伍還要以一頂房子勻一只狗的配比,帶數頭獒犬,安排專職馴狗把式,俗稱「狗爺」負責在路上防狼和夜間戒備。
駱駝和狗發揮著重要作用,旅蒙商非常看重這兩種動物,在日常言語交流中還產生了一系列相關說辭。
比如說「你真是個傻駱駝」,這句話就是在嗔怪對方太實誠,為人木訥不善言談,光知道任勞任怨賣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