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項鏈》,總會把矛頭指向那個美麗虛榮、命運不濟的女子,通過嘲諷她,從而辛辣地批判小資產階級貪圖享樂的人性弱點。
最近重讀此文,突然覺得,換個角度想問題,「項鏈風波」對女主人公瑪蒂爾徳而言,確實是一場生活的磨難,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這難道不是她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幸事、一場生命的救贖?

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契訶夫、歐·亨利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項鏈》《漂亮朋友》《羊脂球》等。
19世紀80年代,法國資本主義惡性膨脹,大資產階級當權,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唯利是圖的道德觀念盛行,虛榮和享樂成為社會的主流風氣。
小資產階級們,紛紛幻想躋身上流社會,但是現實是殘酷的,他們偏離方向的人生,只會變得更加慘淡。
莫泊桑寫《項鏈》的初衷,正是通過批判馬蒂爾德的虛榮,揭露小資產階級可悲的虛榮心態與可憐的生存狀態。

馬蒂爾德出身小職員家庭,嫁給小職員為妻,可謂門當戶對,可惜這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她幻想的生活是絕對精致與高貴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盲目的、「偽精致」的生活。
自從人類進入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以后,物質財富有了相應的積累,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吃飽穿暖。
按照對財富占有程度的不同,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區分為不同的階層。在現代社會以前,不少女子幻想向更高的階層攀登,但是由于缺乏正常的上升通道,她們往往誤入歧途,反而淪為命運的棄兒。這些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女子一般有著以下共同特點:

01 . 天生麗質難自棄
有些女子往往因為擁有美好的外在條件,而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望。
《紅樓夢》中晴雯,因為有著黛玉的影子,因此,不但自己自視甚高,就連寶玉對她也是與眾不同,高看一眼,放任她一味的嬌縱天真。
最經典的片段,莫過于「晴雯撕扇」。當那一把把名扇被當作廉價之物,一一撕掉,用于取樂之時,晴雯那種不甘心、不屈服的心態,一點點暴露無遺,所以她最后的結局,定然是被別人所不容,所踐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