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這樣一段話: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
人生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接受與放下的過程。
日升日落,月圓月缺,黑暗光明,歡樂愁苦,總是聯翩登場。
接受生命中會有的缺憾和黑暗,放下對圓滿的苛求,才會活得更加自在。

在這一點上,蘇軾總能用他的詩詞,給我們以無限撫慰與啟示。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懷》
這是一個明月皎皎的夜晚,蘇軾一人把酒對月,將心中的愁苦盡數吐出,也把內心深處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現給我們看。
一些讀者也許會問了,「人生如夢」,這不是很消極的一種思想嗎?蘇軾那麼豁達樂觀的人,怎麼會寫出這樣的詩詞?
詩詞君想說的是:盲目的樂觀,同一味的悲觀一樣,都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樂觀,從來都不回避人生消極的一面。

如果說「人生如夢」是對人生虛無一面的接受,那麼下闕的「且陶陶、樂盡天真」,就是在接受之后的放下、自我解脫。

這些無比詩意的畫面,其實并不在別處,就在蘇軾的心底。
他是心中自有桃花源的人,哪怕孤立浪頭之上,雨打風吹,他自有他的解脫之法、自在之姿。
蘇軾一生的境遇都很坎坷,他也經常會有心情苦悶的時候,會在詞作中宣泄自己的抑郁不平。可是詞作的整體基調,卻永遠是開朗明快的。
有痛苦,有困擾,有不平,卻從不沉溺,不自甘墮落,總是積極地尋求自我解脫之法,這才是蘇軾樂觀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