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能帶火一座樓。
崔顥的《黃鶴樓》詩一出,黃鶴樓名揚天下,一千年來,世人對黃鶴樓趨之若鶩。
還有人比崔顥更牛,一首詩帶火一座寺廟,傳到千里之外的日本,受到日本人的頂禮膜拜。
這真是唐詩史的一個奇觀。
創造奇觀的人,叫張繼,創造奇跡的詩,是《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
逃難到江南,寫下一首千古絕唱
張繼是襄陽人。
天寶年間,大唐盛世,長安是帝國的中心。
無數才子不遠萬里來到長安,他們渴望在這里施展自己的抱負。
張繼也來了長安,卻很傲嬌。
唐代流行干謁,才子們周旋于權貴之間,期望得到他們的推薦。
張繼卻非常不屑,他寫下一首詩:
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
在長安待了那麼久,張繼連權貴家的門朝哪開都不知道。
傲嬌的人,總是要有點資本的。
天寶十二載,張繼進士及第。
可是,還沒等到張繼大展拳腳,一場驚天動地的變故來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唐,安史之亂爆發。
大唐承平百年,突然來襲的叛亂,讓所有人措手不及。
洛陽長安被叛軍占領,成為地獄,皇帝跑到了四川,到處都是逃難的人,張繼也在其中。

戰火在北方蔓延,張繼往南方走,路上田地荒蕪,沒有人煙,不復往日繁華。
這一天,張繼到了蘇州,已經是秋天,傍晚寒意很重。
沒有找到落宿的地方,這一夜,張繼注定只能睡在船上。
月亮漸漸沉落下了,耳邊傳來烏鴉的叫聲,真是沮喪。
船家生起了火,準備做飯,江上的楓橋寂靜無聲,他睡不著。
冷冷地霜散開了,蔓延到樹枝上,爬上了船,包圍了張繼,彌漫在整個天空。
他想到了長安,考中進士才兩年,本想在仕途上大干一場,現在淪為泡影。
回家吧!家在千里之外,戰亂四起,又怎麼回得去。
不知過了多久,烏鴉早不叫了,「咚-咚-咚」,撞鐘聲將沉思中的張繼驚了一驚。
鐘聲來自寒山寺,穿過夜晚的迷霧,敲到了張繼的心里,激起愁思,久久不絕。
月落、烏啼、漁火、秋霜、江楓、鐘聲將他包裹在一片凄涼的天地里。
孤獨、愁苦,從骨子里透出來,張繼搞不懂,老天是可憐他,還是欺負他,隨手寫下一首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不知道,他將憑這首詩,在唐詩史上永遠留名。
如今,《楓橋夜泊》被列入小學課本,成為學生必背篇目。

傅抱石《楓橋夜泊》
2
日本人也愛《楓橋夜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