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周漁的火車》是編劇孫周根據青年作家北村的愛情小說《周瑜的喊叫》改編而成的一部經典的文藝愛情影片,影片由鞏俐、孫紅雷、梁家輝主演。這部電影上映于2002年,距今已經過去17年了,現在回過頭重新觀看,依然被影片中的情節深深打動。
片中鞏俐扮演的周漁是一個美麗善良的女性,她是一名陶藝工作者,每天都在瓷器上作畫。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她認識了詩人陳清,并被他的才情和詩意打動,從而深深愛上了他。為了去省城看望帶有自閉傾向的詩人男友陳清,年輕的周漁,開始每周兩次的奔波,在火車長達七、八個小時的顛簸中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周漁的愛情是純粹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她渴望的是羅曼蒂克氏的愛情。于是在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時,她產生了困惑和不安,繼而體現出一種自我尋找意識,即找回愛情的「純真」和「自我」。
後來因為現實生活中陳清的卑微、懦弱以及周漁對男友的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服從,使她覺得自己失去了獨立的人格,愛情逐漸變成了一種負擔。
這時周漁遇到一位粗獷且非常具有男性魅力的獸醫張強,在張強猛烈的追求下,她對男友的愛情發生了動搖,開始每周在兩個情人間穿梭。
于是她的身影經常出現在火車上,而火車承載著她的矛盾、欲望和對愛的幻想,成了她心靈棲息的地方……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發現導演借助周漁的故事給我們闡述的是一種游走的生命形態和對世俗人生的透視以及唯美的救贖意識,具體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詳細論述。
女人總是甘愿作繭自縛,用纏纏繞繞的溫柔的線扼住命運的咽喉,在浪漫窒息的夢里縱情生命。
影片中的周漁因為陳清的一首詩徹底的愛上了他。她的愛情似乎只為詩而產生,她懷著巨大的熱情投入到這段愛情上面去。一周兩次的火車旅程,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一個個呼嘯而過的火車的鏡頭,似乎在象征著周漁對愛情不懈的追求。
而且每次火車的出現都是周漁去陳清城市的時候。長途跋涉,不辭勞苦似乎都在述說著周漁有一種非常強烈與陳清相見的愿望和沖動。而這種沖動的來源就是周漁對陳清非常癲狂的愛意。
所以說,當一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時,她是癡狂的,是不計任何代價的。她會在愛情里迷失自我,甚至為了追尋愛情的彼岸,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劇中的周漁就是如此,她周而復始,不辭勞苦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理想的浪漫主義愛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