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都要從公元805年說起。
那一年的正月,長安城里下了一場很大的雪。
空氣中,還殘留著元宵節煙花的余味,一場血雨腥風卻即將襲來。
農歷正月二十三,唐德宗李適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會寧殿內白綾蕭森,太極宮外刀光劍影。
此時,百里之遙的渭南縣主簿劉禹錫正在酣睡,夢中被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驚醒。
一封密信交到了他的手中,他的命運也將隨這封信而長久起伏。
唐順宗正式登基后,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得到重用,劉禹錫很快被調入京師,同柳宗元一起組成政治集團,準備推動革新。
初衷是好的。

但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此前柳宗元、韓愈同為監察御史,與劉禹錫相交甚密,為什麼王叔文沒有去拉攏韓愈呢?
或者是拉攏了,韓愈沒有站到王叔文這一邊呢?
很簡單,因為王叔文曾試圖拉攏過武元衡,卻被武元衡直接拒絕,所以此后便成了死敵。
而裴度與武元衡政見相同,關系甚篤,同時韓愈與裴度一起參加過(博學宏詞科)考試,有同窗之誼,這也是裴度後來栽培韓愈的主要原因。
所以,無形中劉禹錫與柳宗元,就站在了武元衡、裴度的對立面。
在朝為官,與兩任宰相為敵,日子總歸是不好過的。
說嚴重點,官場比江湖險惡,掉腦袋是分分鐘的事,甚至可能被株連族親。

幸運的是,武元衡與裴度心中有自己的道義,不至于落井下石。尤其是裴度,后面對劉禹錫、柳宗元多有關照。
所以,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推動的「永貞革新」只維持了不到180天,便以失敗而告終。
王叔文被罷相后,賜死,劉禹錫、柳宗元被流放為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在這件事里,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就是白居易,他與武元衡交好,算是有師生之誼,同時裴度特別欣賞白居易。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劉禹錫與白居易後來成為了「終老」之友,也站到了裴度這邊。
可是柳宗元卻立場鮮明,始終沒有附勢于裴度?

因為在柳宗元心中,對順宗禪位太子李純的事,是懷有戒心的。當時順宗生病,宦官俱文珍發動政變,逼順宗內禪,在柳宗元看來這就是謀權篡位。
而這背后,少不了武元衡在推波助瀾,因為憲宗李純登基后,武元衡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并開始削藩平亂,這是集權制的一種手段。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