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驀然回首
-
人生若夢,有時候不經意回頭一望,就又是一個十年。
年少時,我總以為日子是過不完的,未來會有無限種可能。現在,我就站在自己的未來里,發現日子和以前沒什麼不一樣,夢想還和兒時一樣遙遠。
唯一不同的一點是,許多信誓旦旦過的理想,我已經不打算去實現它了。
一路走來,有失有得,也曾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
想過仗劍天涯,一人一馬走江湖,似古代詩人那般,登三山臨五岳,看一看大好河山。
後來遇見一些人,經歷一些事,我屠了馬、賣了劍,過煙火人間。
于是,受了一點點傷,不重,卻在心頭縈繞不去。
再後來,就沒有了孤注一擲的勇氣,日子平平淡淡,一蔬一飯,如風隨緣。
所以每次讀杜甫的詩時,內心都很感慨。

他出身于「京兆杜氏」,名門望族,爺爺是大詩人杜審言,走到哪有都受人敬重。
30歲以前,他也裘馬輕狂,「登高」「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後來,他遇見了李白,找到了人生的目標,于是開始求仕,入京趕考。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整個后半生,杜甫都在顛沛流離,偶爾有詩、有酒、有月、有友,但內心始終難以抒懷。
家人跟著自己風餐露宿,溫飽難濟,往往要靠朋友幫助才能度日。
盡管如此,杜甫還是心憂天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可能,這就是有理想的人品格中的倔強吧!
除了欽佩,還是欽佩!

02 | 半生已過
▼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出自杜甫的《旅夜書懷》
公元765年,嚴武去世,杜甫不得不搬離成都草堂,攜家人再次踏上流落之路,去投奔遠在夔州任都督的柏茂林。
這首詩,就是杜甫乘舟于途中所作,亦是對自己大半生的回顧和總結。
詩文大意可解為:
微風輕拂江岸邊的細草,孤舟上聳立著高高的桅桿,在夜里顯得格外冷清。星野低垂,放眼無邊無際,月光倒映在江面上,隨波漣漪;
曾經,我得到過一些薄名,但又豈是因為文章寫得好呢?可當官卻是因為老了而遭罷退,或許這就是人生吧!想想自己這麼多年人海漂泊,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看看天地間那些孤零零的沙鷗,我們何其相似。

03 | 意難平
-
在這首《旅夜書懷》中,杜甫通過述景兒抒情,前四句描寫了一幅江河頓闊、微風過野的星月羈旅圖,畫面低沉,頗具流浪之感。
后四句詩,杜甫開始回望自己的人生路,他說「名豈文章著」是因為杜甫的文章的確寫得很好,得到過無數人的贊頌,甚至一度蓋過了詩名。
于是,便有人認為,他能獲官是因為文采過人,這是杜甫自己無法認同的。
杜甫認為,自己心懷家國天下才去謀官的,他在諸多詩作里也表達了這樣的情懷。
諷刺的是,朝廷罷退他官職的原因,竟是嫌棄他老了體弱多病。
身負「殘軀」無法再去追尋心中的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是讓他最傷感的地方。
所以杜甫把自己比作沙鷗,孤零零地游蕩在天地間,無人理解。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偉大的情懷,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否則以他的出身,謀個富貴穩妥當是比較容易的事。

寫下這首詩時,杜甫已經54歲,說老并不算老,但也已進入了人生的晚年。
五年后,杜甫在北歸時于舟中長逝,他故去后,詩名才大顯,更是被尊為「詩圣」。
而這首《旅夜書懷》也成了千古經典,每每后人提起杜甫,幾乎都要講到這首詩,這是他人生的另一個分水嶺。
或許,我們每個人也都能從這首詩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影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 END -